輕薄筆電選購推薦:2021 年 CP 值最高的 ThinkBook 14 G2 開箱

前言:關於我又換電腦了

距離上次買電腦已經將近三年的時間了,上次把上大學時購入的 MacBook Air 賣掉,換成 Microsoft 家最入門的二合一變型筆記型電腦 Surface Go(第一代),是為了符合當時的研究需求,且 Surface Go 剛好就落在我所能負擔的價格範圍中。但隨著即將從研究所畢業,研究、撰稿的需求也愈來愈強烈,Surface Go 那種輕量文書處理的筆電已經不符合我的使用需求了,故趁著剛過完年沒多久,手中還有一筆現金,便開始物色新的筆記型電腦。

延伸閱讀:寫在半年後的 Surface Go 使用心得


購買筆電的需求考量

其實那時候的物色標的是 MSI 的 Modern 系列的筆電,是意外在 PChome 上面看到特價出清發現的,不然以往根本沒注意過 MSI 家的筆記型電腦,那時候的考量主要是價格最好落在 20000 元~25000 元左右,且最好是有擴充性的(RAM 以及硬碟的擴充),對於顯卡無過多的要求,畢竟我沒有遊戲的需求,重量不要太重,且續行不要太差即可(之前的 Surface Go 因為電池容量太小,所以續航力比想像中的還要低一些)。另外,我不愛 Windows 筆電原廠的變壓器(看起來不夠俐落,很笨重的感覺),所以最好要支援 PD 充電,我可以直接用小米 GaN 充電器 Type-C 65W 直接用 Type C 接孔充電,這樣出門只要帶一個充電器與兩條傳輸線(Type C to Type C 與 Type C to lightning)就好。

在幾經考量與比較之後,我的選擇是「ThinkBook 14 G2 2021 版」。

ThinkBook 14 G2 磨砂霧面銀外殼,低調卻不失質感。圖片來源:筆者攝。

以下以條列的方式整理個人在購買筆電時的考量,若你也恰好正在選購筆電,也歡迎你參考我的需求!

  • 【價格】最好落在 20000 元~25000 元左右
  • 【處理器】偏好 AMD 的處理器,CP 值高,且效能較好,畢竟一台筆電就處理器買了無法升級。AMD,YES!
  • 【顯示卡】沒有遊戲需求,故對獨顯無特別要求,內顯我就滿足了
  • 【擴充性】希望有 RAM 以及硬碟的擴充插槽,不想要焊死的機型,以便之後進行擴充
  • 【螢幕尺寸】偏好 13 或 14 吋,螢幕比例皆可
  • 【螢幕解析度】最好是 Full HD,且支援高色域的螢幕,解析度太高擔心續航力會受影響
  • 【重量】要求擴充性,就別對重量過於嚴苛,別太重即可,1.5 公斤以下我都願意承受!
  • 【續航力】文書處理希望可以長達 10 小時左右
  • 【PD 充電】不愛不夠俐落且笨重的 Windows 筆電變壓器,真的不解為甚麼 Windows 筆電的變壓器都那麼大坨,所以希望支援 PD 充電,小米 GaN 充電器 Type-C 65W 直接用 Type C 接孔充電;若支援 PD 充電,那我對續航力的要求可以再放寬一些些
  • 【外接埠】有全功能 Type C,可以同時滿足充電、傳輸與外接螢幕的需求;有 USB Type A
  • 【外型】金屬機殼;若不是,至少把外殼做得跟 Surface 一樣有質感,不得不說,Microsoft 家的 Surface 還是目前所有 Wintel 家筆電中最有質感的

Modern 系列筆電處理器分為兩種,一為 intel 家的 core i 處理器;一為 AMD 家的 Ryzen 處理器。intel 擠牙膏擠好幾年我就不再多提了,第 10 代處理器在 Ryzen 面前實在慘不忍睹。

綜合以上的考量,MSI 家的 Modern 筆電其實就滿符合我上述的需求(除了不支援 PD 充電外,但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個問題可以用誘導的方式解決),所以那時候在網路上蒐集完資料覺得沒問題,便找了個周末下午到忠孝新生的三創園區看看實機,打算之後就直接在 PChome 上訂了。結果沒想到,MSI 的 Modern 系列 AMD 處理器版本的筆電賣到缺貨,抱著可能會再補貨的心情,上網找找其他可能符合我的需求的筆電。

PChome 網頁上 MSI Modern 系列的筆電銷售業面。 圖片來源:PChome。

購買筆電的歷程:從小新 pro 13 到 ThinkBook 14

找著找著,看到台灣的電腦系 Youtuber(自己命名的分類)Huan 的一部影片,標題為「我終於買到心目中最接近完美的筆電!」,是一台搭載 AMD Ryzen 第四代 8 核心 4800U 處理器,產品名稱很奇特,有一股沒什麼品味的華國命名美學,叫做「小新 pro 13」,是 Lenovo 家的筆電,過去從沒有在我的考量清單中。

看著看著,有一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Lenovo 家的筆電 CP 值破表,除了擴充性不符合我的需求外,Checklist 上的每一點幾乎都滿足了!只是若要以這個價格入手,就勢必要從中國的網購通路經東商城購買,是讓我比較有疑慮的點。但看在這台在京東購入比起台灣同規格的機型便宜約 7000 元左右,以及 Mobile01 上已經有一堆網友購入並分享滿意心得,我就決定衝一波。

其實小新 pro 13 內建的規格本來就不錯,有 16GB RAM、512GB SSD,這個規格暫時應該不需要擴充,所以本來忍痛決定閹割擴充性的需求購買 Huan 推薦的小新 pro 13,但在我初入京東這個大觀園的時候,意外的看到一台規格差不多、螢幕解析度較低提供較長續航,且最重要的是,它有更好的擴充性,無論是 RAM 還是 SSD 都可以再自行擴充,且重量控制在 1.4kg 附近,Checklist 上的勾勾愈勾愈多,且真的是全部勾滿。

這台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Lenovo Thinkbook 14 G2,或者可以用京東上的名字稱呼它,ThinkBook 14 銳龍版 2021 款。


Thinkbook 14 G2 規格簡介:Ryzen 4800U 的最好歸宿

Thinkbook 14 G2 是 2021 年的新款 Thinkbook,採用的是 2020 年 AMD 的低電壓筆電處理器 Ryzen 4800U,總共有 8 核心,16 線程,這一顆處理器可以說是 2020 年的低電壓筆電處理器的王者了,不僅功耗表現好,平常的時候最高頂多吃 15W,若只是輕量的文書處理,耗電量可以再更低。

然而,這還不是 Ryzen 4800U 最厲害的地方。

ThinkBook 14 G2 透過墊高的機腳,使底部的風扇入風口可以更有效的運作。 圖片來源:筆者攝。

搭配 Lenovo 家的控制技術與風扇設計,可以讓 Ryzen 4800U 吃到 35W,讓 Ryzen 4800U 的效能全力釋放,幾乎可以跟幾年前的桌機處理器一搏,且功耗頂多是其他顆處理器的一半而已,這是我最初為甚麼會執著於挑選 Ryzen 處理器的理由。而 Ryzen 4800U 作為低電壓處理器的頂規配置,也是少數幾款機型可以讓筆電擁有 8 核心 16 線程處理器,這樣多核心的處理器配置過往只有在桌機才能看到,但是 Ryzen 將這樣的優勢封裝在 15W 的功耗之內,讓輕薄筆記型電腦也可以擁有高性能的表現。而這只有 AMD 的處理器有辦法做到。

另外,也因為 Ryzen 4800U 這顆已經有媲美桌機效能的處理器,我可以期待這台新筆電不會因為效能的限制而在短短幾年之內就被淘汰,過去我的 Macbook air 以及 Surface Go(第一代)都主要是因為效能已經不敷使用才被我淘汰。

這台 Thinkbook 14 比起其他的輕薄筆記型電腦的優勢在於無論是 Ram 或者 SSD 皆有兩個插槽,並且沒有焊死,可以自行更換、升級或維修,筆電已經內建兩條 8G、共 16G 的 RAM,且最大可以擴充到 40G,而硬碟部分已經內裝一條 512GB 的 SSD 硬碟,另外一個是空的,可以待未來升級時候再自行購買裝上去,最大可以擴充到 1TB。

以下以條列的方式整理 Thinkbook 14 G2 2021 年款的規格:

  • 【價格】4699RMB(特價)~4999RMB(定價),換算約 21000 NTD 左右
  • 【處理器】AMD Ryzen7 4800U 8 核心 16 線程處理器,採用台積電的 7nm 工藝
  • 【顯示卡】Radeon Graphics Vega 8 內顯,據說不要大作型的遊戲都是可以應付的!AMD,YES!
  • 【擴充性】支援 RAM 與 SSD 的擴充,最大可以擴充至 40GB RAM 以及 1TB SSD
  • 【螢幕尺寸】14 吋,16:9 的常規比例
  • 【螢幕解析度】Full HD 解析度,1920×1080,為高色域螢幕,支援 100% sRGB,並通過德國萊茵 TUV 低藍光認證
  • 【外型】整機全金屬機殼,A 面為撞色設計,深灰與淺灰搭配,點綴 Thinkbook 與角落的 Lenovo 品牌字樣,非常的有質感,完全可以跟高階筆電,在這個價位應該沒有其他筆電比 Thinkbook 還要有質感了
  • 【重量、厚度】1.4kg,最厚處為 17.9mm,不是特別薄,但考量 Thinkbook 14 G2 的高擴充性,給過!
  • 【續航力】60 Whr 的超大電池容量,並且支援快速充電,關機充電 1 小時可以充至 80%。另外,Thinkbook 14 G2 隨附的充電器是類似 Macbook 那樣將變壓器集成於插頭處,而不是 Wintel 常見那種插頭與變壓器分離的累贅充電器,大大加分!
  • 【PD 充電】有兩個全功能 Type C 連接埠,可以同時滿足充電、傳輸與外接螢幕的需求,但由於是 AMD 處理器的關係,Type C 並不支援 intel 獨家的 Thunderbult 傳輸,若有 Thunderbult 需求可以買 intel 版本的 Thinkbook 14 G2
  • 【外接埠】接口非常齊全,有兩個全功能 Type C,可以滿足充電、傳輸與外接螢幕的需求;左右各一個 USB Type A(共兩個,其中一個支援關機充電,可以做為超大型行動電源);一個 HDMI 接孔;一個 3.5mm 的耳機接孔;一個 RJ45 網路線接孔,若住在學校宿舍一插即用,不用在那邊轉接來轉接去
  • 【其他特色】內建正版 Windows 與 Office 2019、結合指紋識別的開機鍵、可以 180 度開合、麥克風智慧降噪、有 ThinkShutter 物理前鏡頭開關、背光鍵盤。喜歡只有英文的鍵盤,少了注音符號與倉頡的字樣顯得更加簡潔,但對於不會盲打的人來說可能是個缺點
指紋識別開機鍵,在開機時同時解鎖,節省下輸入密碼的時間,更為安全性多了一份保障。圖片來源:筆者攝。
ThinkShutter 物理前鏡頭開關,內建小紅點遮擋鏡頭,不需自己額外屏蔽,既美觀又不用擔心隱私外洩。圖片來源:筆者攝。

Thinkbook 14 G2 一個月後使用心得

我現在的主力電腦 Thinkbook 14 G2 是我在 2021 年 3 月 18 日於京東的聯想旗艦館下訂的,而這台電腦歷經長途跋涉,約莫在一個星期以後(也就是 3 月 23 日)到達我的手中,到寫心得的這天為止已經使用約莫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每一天都會使用到它,也累積了一些使用心得,可以與最近打算要購入電腦的讀者分享。

整體表現

Thinkbook 14 G2 的整體表現幾乎無話可說,都有達到我的預期。每天早上起來開始處理正事時,先開機,約莫等個 5 秒鐘就可以進入 Windows 桌面,說實話,這樣的開機速度一開始真的有驚豔到我,第一次我還以為我是不是沒有完全關機,只是進入睡眠狀態,但後來才意識到這台電腦真的這麼快。且可能是歸功於處理器的效能,這台一開機進入的桌面後就可以立即進入工作狀態,要打報告、上上網或者打開 Notion 寫寫文字都可以馬上開始,完全不用等待暖機,這點真的比起過去的 Surface Go 要好太多了!

ThinkBook 14 G2 齊全的插孔,輕鬆出門。圖片來源:筆者攝。

而這台的兩個全功能 Type C 應該是我最常使用的外接埠,在使用的過程中,將一個 Type C 接上電源線,而另外一條則接上我的 Type C 外接擴充 ADAM 亞果元素 CASA Hub A01 轉接頭,上面接著連接外接螢幕的 HDMI 與我最常用的打字機械鍵盤,只要插拔一個 Type C 就可以轉換桌機使用模式與外出筆電模式,我很喜歡這樣的簡單與簡潔。出門時,只要拔下兩個 Type C 就可以拎著筆電出門,而若回家要處理事情時,同樣插上兩個 Type C 即可。

而由於這台 Thinkbook 台灣沒有引進,所以那時看了不少中國 Youtuber 的評測。一個專職於筆電測試與自組電腦主機販售的頻道--中正頻測,在頻道中用一句話總結了 Thinkbook:小新系列的外觀,Thinkpad 系列的內裝。Lenovo 小新走的是年輕、簡約的外觀設計,而 Thinkpad 則是 Lenovo 家最高等級的筆電,Thinkpad 系列的筆電內部配置與組裝皆比照 Thinkpad 系列,能用 Thinkbook 的價格,買到 Thinkpad 的內在,也是當時我下定決心買這台的理由之一。

螢幕表現

ThinkBook 14 G2 的螢幕。圖片來源:筆者攝。

其實過去 Lenovo 把 Thinkbook 這個系列的筆電視為入門款的商務筆電,所以很多表現上都差強人意,而這台 Thinkbook 14 G2 與過往的 Thinkbook 系列最主要的差異就在這一塊支援 100% sRGB 新的高色域螢幕,但使用的感受而言仍與我過去使用的 Surface Go 的螢幕有一段差距,不確定是不是歸因於 Thinkbook 使用的是比較不會反光的霧面屏,而 Surface Go 使用的是清透的玻璃屏。

鍵盤表現

這台 Thinkbook 14 G2 的鍵盤是一般 13、14 吋常見的鍵盤配置,沒有數字鍵盤。但在鍵盤配置上野個小缺點,就是它的上下左右鍵的上下鍵很小,兩個上下鍵的大小只跟左右鍵一樣大,然而上下鍵應該也是常用的鍵之一,所以上手後需要一段時間習慣。鍵盤上面的刻印因為是中國機,所以上面只有英文字母以及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而已,沒有雜亂的注音與倉頡,對於偏好簡潔的東西的我來說,是個優勢,但如果沒有辦法用注音盲打的人就需要顧慮一下這個限制。

鍵盤手感我覺得中規中矩,相比於 Surface Go 的鍵盤來說,回彈的力道少了一些,打起來軟一點點,且沒有 Surface 鍵盤那種清脆感,個人還是比較喜歡 Surface 的鍵盤,但 Thinkbook 14 G2 的鍵盤比起我那台 2015 年的 Macbook Air 好多了。

另外,Thinkbook 14 G2 的鍵盤稍微平緩了一點,沒有 Surface Go 那種舒適、且較符合人體工學的傾斜角度,所以剛到手時還習慣了一陣子,建議可以購買那種可以將筆電底部撐高的底座,在敲鍵盤時可以更加順手。我自己是透過網購購入了一款仿皮質的筆電包,不僅可以保護筆電,也有架高的功能,讓風扇散熱更加順暢,也更符合打字時的傾斜角度,功能非常豐富!

內建軟體

台灣購買筆電通常只會附贈正版的 Windows,而其他常用的辦公軟體 Office 則通常需要另外加購;但在京東上購買的筆電,基本上都會贈送 Office 軟體,包含常用的 Word、Excel、Powerpoint 等,在初次開機後,點開 Office 的應用程式登入 Microsoft 進行綁定,即可將啟動序號與 Microsoft 帳號進行連結,不用擔心重灌後序號會不會消失。

另外,由於 Thinkbook 14 G2 支援不同種功耗模式,可以依照使用需求開啟省電、平衡或者極致效能,若開啟極致效能,則能將 CPU 功率提高到 35W,在 AMD Ryzen 4800U 的優秀性能的條件下,幾乎可以媲美一台桌機的效能,而這些都要在名為 Lenovo Vontage 的軟體中控制。

最後,想給有在考慮購買新電腦的讀者們一個建議,就是如果買回來想要進入 BIOS 重灌的話,最好先將原始的驅動備份一份至隨身碟中,等重灌完後再重新安裝至新的系統中。我因為忘了備份,所以需要另外到 Lenovo 的官網下載驅動,但不知道為甚麼有一些功能鍵沒有作用,所以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先備份一份驅動程式起來,以免像我一樣。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的想法;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青年氣候遊行下一步?面對 2050 年淨零排放,台灣的氣候治理與溫管法修法》演講摘要、重點整理與心得

臺大氣候行動社(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limate Action Club, NTUCAC)在 2021 年的三月連續舉辦兩周演講社課,一堂邀請資誠(PwC)會計師事務所的永續顧問 Sandria,以自身永續顧問的經歷鼓勵我們投入永續顧問的行業,並分享永續顧問的職責與需要具備的能力。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而第二堂社課以《青年氣候遊行下一步?面對 2050 年淨零排放,台灣的氣候治理與溫管法修法》為題,以最近一年如火如荼的環境性議題為開端,檢視台灣的氣候治理政策與未來的改善方向,而一共邀請到兩位講者,前半場是環境權保障基金會(Environmental Rights Foundation, ERF)環權扶助組的研究員林彥廷;而下半場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TWYCC)的倡議部成員黃佳鈞。

2021/3/24 台大氣候行動社社課《青年氣候遊行下一步?面對 2050 年淨零排放,台灣的氣候治理與溫管法修法》合影。資料來源:筆者攝影。
繼續閱讀 “《青年氣候遊行下一步?面對 2050 年淨零排放,台灣的氣候治理與溫管法修法》演講摘要、重點整理與心得"

《永續顧問與他們的產地》演講紀錄與心得

2021/3/17 台大氣候行動社社課《永續顧問與他們的產地》合影。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2021 年 3 月 17 日的晚上的演講,是一場對我以及其他氣候行動社社員影響很大的社課。那堂社課後的沒幾天,我們彼此都還會聊聊那堂社課的收穫,也更加確定永續的職涯規劃不再只是空談

這堂社課是由台大氣候行動社(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limate Action Club, NTUCAC)主辦,邀請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資誠(PwC)旗下的永續顧問 Sandria,跟我們分享身為永續顧問的大小事。

資誠 Sandria 的背景

Sandria 跟我一樣就讀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簡稱「台大生工系」),三年半畢業,再花兩年的時間就讀生工所,整體的學歷背景跟我幾乎一模一樣,只差我大學沒有提早畢業,現在也還在碩論的水深火熱中。

在那一年,讀書期間的實習經驗還不是特別盛行,但她仍在畢業前的最後半年跑去工程顧問公司做水利規畫相關的實習,然後她發現:同屆的畢業出入都不是她喜歡的,如公務體系、學術體系或者工程界顧問等,即便考了一張水保技師的執照,也不希望未來從事的職業是純工程領域。

後來,她透過網路查了一下國外的工程顧問公司在幹嘛,發現其實國外的公司早已經不再只是純工程的顧問公司,愈來愈多公司創立永續(sustainability)與環安衛的部門,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她展開了她的永續顧問職涯之路。

台灣永續職涯的發展

台灣之所以會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都要從 2014 年的食安風波開始。那幾年的時間,有愈來愈多的食品集團爆出食安危機,而也是從那幾年開始,政府的主管機關要求食品相關企業每年都要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 Report),並且要外部的會計師事務所稽核,而資誠作為全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自然就展開了稽核的業務內容。

Sandria 有特別提及,之所以是由會計師事務所稽核企業的報告,是因為企業的財務報表每年都會有會計師簽核,確認企業的財務績效沒有嚴重誤數,而這一套稽核標準需要符合國際的會計準則,並這樣行之有年,獲得政府機關的信賴,也就順水推舟地將企業非財務資訊的稽核工作交給會計師事務所,而台灣的永續產業就差不多是在那時候 buildup 起來的。

資誠永續顧問的工作內容

企業的非財務資訊揭露也不是隨便寫就好,需要符合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標準,而這些標準隨時都有可能 update,故身為永續顧問理所當然要去 follow up 那些國際標準,而這是永續顧問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要去理解那些條文與標準,然而這樣的工作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當企業揭露這些資訊之後,永續顧問也要負責確信這些內容。

近幾年,身為永續顧問的工作內容愈來愈多,壓力也愈來愈大,不再只是幫助企業怎麼寫 CSR 報告書了,或者可以說 CSR 報告書已經成為大部分的企業必備項目了。

永續顧問的角色從過去被動的「確信」,轉變為主動的協助企業設定未來的永續目標。在未來的氣候情境之下,我們該怎麼模擬未來情境?該怎麼將風險財務化?怎麼設定企業的減碳目標?以及怎麼設定企業未來的永續策略?但這並不是指永續顧問需要跑 model 模擬,永續顧問的溝通對象是企業,不需要做到最準確的計算,需要可以馬上可執行的行動方案,所以永續顧問主要是透過「文獻回顧、資料蒐集」的方式量化未來的情境。

永續顧問有多數的時間在編輯文稿、review 客戶提供的資料,力求與國際的標準一致,這是為了品質確認,降低企業的風險,尤其會計師事務所非常仰賴內部的風險控制機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更是以全球為範圍在控管的,像資誠這樣的大型企業,需要流程化的品質控管,客戶企業願意給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更多的經費就是因為品質,且有更多的獨立性!

永續顧問需要具備的能力

Sandria 在這場演講中,也提到一些她認為永續顧問應該具備的能力。我以列點的方式整理如下:

  1. 閱讀企業年報:由於世界仍然脫離不了資本市場的運作,學校所學的技能應該還是要對應到資本市場的運作中。可以透過翻閱大企業的年報(annual report)或者整合式報告(integrated report),掌握資本市場的趨勢,而目前有些企業已經將永續策略融合進報告書中,可以從中學習企業如何將永續的理念整合進企業的專長中。Sandria 過去曾經去過資誠的英國總部,她推薦一些國際企業的年度報告,如:Unilever(聯合利華)、SSE、British Telecom、BP 石油等
  2. 一點會計的概念:若在修課期間,有機會修一些會計相關的課程會很不錯,畢竟是會計師事務所,若要成為永續顧問的話,至少要有助理會計人員的資格,但也不強求,進入公司後,資誠會提供資源給非商學院背景的人在職進修
  3. 提高對於未來趨勢的敏銳度與掌握:永續顧問工作內容的一部份是要透過永續的概念給客戶未來的期待感,若身為永續顧問對於永續的靈敏度不足,自然很難養成永續的 insight。永續顧問需要提高世界趨勢的靈敏度,需要對正在醞釀的法規與準則有所感知,以讓客戶企業在永續的規劃上超前部屬。過去我在擔任氣候行動社的宣傳長時,曾經發起過一個以新聞推播為主的線上活動,名為《我們這樣說》,每周選定一篇有關永續的新聞報導,並且讓社員與幹部撰寫新聞的摘要與心得感想,覺得那時候能發起這樣的計劃真的是一件有助益的事情,但最近粉專比較沒有在做類似的事情了,可能會改以個人的 Medium 作為媒介持續進行吧,再衡量一下自己的碩論進度等後續的規劃!
  4. 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永續準則通常會由國際的組織訂定,再引進台灣,而英文是國際通用的語言,要掌握先機,就勢必要看懂第一手的資料,而不是等待別人轉譯
  5. 簡報呈現的能力
  6. 專案執行時的工作態度:顧問的工作是辛苦的,非常耗費腦力與心力,且工時長,若有需要別人協助的地方,一定要跟客戶與同事討論,才能減輕自己的負擔

永續顧問的前景

隨著近十年永續趨勢的發展以及主管機關的規定,台灣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重視永續這個議題,而企業的永續部門通常設置在組織架構中的核心位置,但若想要擔任企業的永續部門的要職,就需要一些工作經驗才行,若出社會的新鮮人想要擔任這樣的職位會比較困難,也不如其他職業般有完整的職涯規畫路徑。

但 Sandria 也在本次演講的最後也提醒各位同學不要因此灰心,未來這個社會會需要更多推動永續策略的人,而也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愈來愈多工作機會被釋放

心得感想與結語

這次氣候行動社主辦的演講應該可以算是近一年最有收穫的一次演講了,從演講結束後每個人都一窩蜂衝到台前問 Sandria 問題、跟 Sandria 拿名片就知道大家有多喜歡這次的演講。過去氣候行動社也主辦過不少以永續職涯為主題的演講,但是都沒有這場收穫來的多,可能是因為真的是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才有辦法這麼具體地跟大家描述永續顧問的工作內容與產業發展

我自己也是在這次演講中第一次完整地認識永續顧問的職涯內容,也更確定未來永續顧問是一條我很願意嘗試的職涯道路。

我跟 Sandria 一樣都就讀台大生工系,而與她的狀況類似,都覺得自己不想在未來從事工程顧問業或者學術業的工作,所以很慶幸自己有機會可以遇到這位與我背景相似的講者,從她身上吸取了不少經驗。也期待自己在未來永續的職涯道路上能夠成為別人的明燈,引領著更多人走上關心永續的道路!

2021/3/17 台大氣候行動社社課《永續顧問與他們的產地》宣傳海報。圖片來源:台大氣候行動社。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留言與我分享討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敦南巷弄內的療癒晚餐!在「文火處方」治癒努力了一天的你

「文火處方」是一間位於敦化南路巷弄裡的小餐館,以平價且精緻的異國料理招待每位到訪的顧客,店內以木質調為基底,搭配合適的擺飾、書籍與慵懶的音樂伴奏,適合下班下課後的晚上慰勞辛苦一天的自己。

文火處方 料理所的外觀,從遠方就可以感覺得這個小餐館的溫馨感。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店名:文火處方 料理所

▍推薦菜色:歐陸紅酒軟嫩牛頰、白酒慢燉香蘋豬軟骨、爐烤蔬菜、布朗尼(贈送)

▍價位:約在 NTD100~200 之間(若利用 FunNow 推薦碼 HMCH4E2 可以再省 100 元)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 11 巷 31 號 1 樓

▍適合場景:小約會、下班課後兩三人放鬆小聚的地方

繼續閱讀 “敦南巷弄內的療癒晚餐!在「文火處方」治癒努力了一天的你"

素食肉食大亂鬥(下):誰比較環保?誰又比較健康?

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接續上一篇比較雜食、蛋奶素與純素的環境影響與健康影響,這一篇是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以《觀光與日常飲食碳足跡》為題所做的研究,調查台灣人的日常飲食習慣與旅遊飲食的碳排放量,並且依照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分為葷素兩組進行比較。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台灣飲食調查研究背景

在《觀光與日常飲食碳足跡》的研究中,碳排放的系統邊界界定為搖籃到大門(cadle-to-gate)的計算方法,意即從產地生產、取得到運送到下一個消費者手上的各階段,然而其中因為涉及到運輸、冷藏、製造、零售與配銷等複雜的計算,故以原料取得與配送路程作為主要的碳排放評估界定範疇。


食物生產所致之碳排放

研究中採用的食物里程計算方式也非常簡單,只要有相對應的數據即可填入公式中計算飲食的碳排放量。公式如下:

碳排放量=商品重量 × [ 食物里程 × 運輸機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係數 + 食物生產過程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係數 ]

(資料來源: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

圖(六):許澤宇等人研究所用的食物碳排放係數及其來源。資料來源: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

食物運送所致之碳排放

而食物里程的計算可以分為國內的運輸與國外的運輸。國外的運輸可以分為航運與空運,以不同的碳排係數乘以運輸距離;而陸運則以 Google Map 計算產地到消費者手中之最短距離為準。交通工具之碳排放係數如圖(七)所示。

圖(七):交通運輸工具之碳排放係數一覽表。資料來源: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

台灣飲食碳排放之研究成果

因為該研究除了考慮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外,也考慮旅遊的飲食碳排放,但因為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較貼近我們的研究需求,故只研究日常生活的飲食碳排放量。許澤宇等人依照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分為葷食與素食者兩組,未如同義大利的研究將素食者分為蛋奶素與純素,但仍可以透過其研究成果發現一些端倪。

葷食者的調查個數為 22 人,其每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平均值為 0.89 kg/餐;而素食者的調查個數為 14 人,其每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平均值為 0.82kg/餐,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如義大利的研究中來的明顯。

而研究中剔除了離群的樣本後,素食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平均值降至 0.71 kg/餐,主因為食物需海運來台的關係導致其旅程碳排放量明顯高於其他受試者。詳細的數據如圖(八)所示。

圖(八):葷食與素食者的平均飲食碳排放以及其統計檢定之結果。資料來源: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

上述的結果顯示,在台灣,日常生活的飲食選擇無論是葷食或者素食,其碳排放量的差異並不大,作者推測素食者的日常生活易選擇加工素料作為食材,因此提高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作者亦將個別樣本的食材碳排放量與交通碳排放量個別呈現出來,可以發現許多樣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其他樣本,若以食材之碳排放量為例,許多樣本因為食用牛肉或者肉類導致碳排放量明顯高於其他者,如圖(九)所示;而若單看食材運輸之碳排放量,大部分的樣本多約為 0.4kg/餐左右,整體平均落在 0.66kg/餐,然而有七筆數據明顯高於其他,如圖(十)所示,若將這些離群值剔除再進行全體的運輸碳排平均,則下降至 0.03kg/餐,與最大之離群值約有近 500 倍的差距,可見遠程之空運或海運食材對碳排放之影響。

圖(九):圖片呈現受試樣本之食材碳排放量,有許多個體因為在受試期間食用牛肉導致排放量特別高。資料來源: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
圖(十):受試樣本之運輸里程碳排放量,有許多個體因為在受試期間食用國外之食品導致碳排放量特別高。資料來源: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

綜合整理與反思

這讓我想到台灣最近開始風靡植物奶,有許多連鎖飲品店接連推出加價以植物奶替代牛奶讓許多純素者也可以享用到原本享受不到的美味,但其中不乏有一些植物奶的來源來自於國外,如瑞典品牌 Oatly、比利時的 Alpro 等,將這些植物奶從國外運送到台灣的運輸里程碳排放量,從前述的研究看來,應該也是非常可觀。

這時候,台灣品牌愛之味推出的植物奶從碳排放量這個環保的切入點來看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當然,關注環保的人不一定非得從碳排量這個點切入,亦可從水足跡、生態足跡、環境污染或者動物福利的角度切入,端看個人價值觀上的優先順序為何。

綜合以上兩篇研究的回顧整理,「最環保」的日常生活飲食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性:

  1. 以「在地」的食材為主,少吃遠道而來的舶來品
  2. 少吃加工食品,以「天然」食材為主
  3. 若符合上述條件,無論是蛋奶素或者純素都很好

資料來源

Rosi, A., et al. (2017).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mnivorous, ovo-lacto-vegetarian, and vegan diet.” Scientific reports 7(1): 1–9.

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觀光與日常飲食碳足跡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 16 (2): 51–68。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素食肉食大亂鬥(上):誰比較環保?誰又比較健康?

最近因為參與台大氣候行動社的「碳顯校園」專案,而開始蒐集一些碳排放的資料,其中對於飲食的碳排放這一塊我們花了最多心力在比較與驗證,因此我開始對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有了些許了解。

《碳顯校園--台大校園減碳計畫(NTU Campus Exposure)》是由台大氣候行動社(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limate Action Club)發起的校園碳盤查計畫,為配合台灣大學於 2020 年第一本大學社會責任報告書(University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中提及的 2048 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加上當時正好遇到中鼎教育基金會舉辦的「Living Lab 生活實驗室」競賽,台大氣候行動社就結合自身的專長--氣候變遷的背景知識,與校園場域的實踐行動,開啟了台大校園的碳盤查與減碳計畫。我們跳脫無趣的問券調查形式,改用 Facebook 的聊天機器人蒐集台大校園內師生的飲食、交通、建築用電與設備用電等資料,並換算成碳排資訊。

雖然我們最後連生活實驗室的入圍機會也沒有,但身為台大環境社團的第一把交椅的我們,當然不會因此而放棄這個好的構想。我們的專案自 109-1 學期開始到現在仍持續修改精進,希望透過碳顯校園的專案能夠讓校園內的師生意識到台大的碳中和目標,並且提高日常生活的碳排放意識,將過去校方一貫「top-down」的管理模式,結合校內師生的力量,改從「bottom-up」出發,共同達成台大校園的碳中和目標。

在進行碳顯校園專案的過程中,為了讓飲食碳排數據有所依據,上網查了一些環保署或者國泰的碳排放資料庫。

查到的一些資料也佐證了原本預期的想法:肉類的碳排放量確實比起其他的食物種類高上許多。但也因為碳顯專案所需的資料比較瑣碎一些,大多都是單項食物種類(如:豬肉、魚肉、蔬菜、米飯)的單位重量碳排,光靠這些瑣碎的資料沒有辦法針對較複雜的日常飲食習慣做較全觀的分析,也不清楚我們透過聊天機器人得到的飲食習慣計算而得的碳排放量是否貼合真實的情況。

正值寒假的時間,為了進行「碳顯校園」專案的修正與升級,我們查了期刊論文或者碩士論文的有關碳排放的資料以校正過去的數據庫與資料來源,而過程中,我查到了一篇公開的 Nature 文獻,以及一篇台灣本土通訊雜誌的文章,作為專案進行過程中數據校正的參考,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果,可以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吃素環保救地球,真的嗎?」

義大利飲食習慣研究背景

第一篇 Nature 的期刊論文,以「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mnivorous, ovo-lacto-vegetarian, and vegan diet(雜食、蛋奶素與純素的環境影響)」為題,吸引了我的注意。

該篇論文由義大利的多位學者共同進行,調查 153 位義大利人的真實飲食習慣(每種飲食習慣各 51 人)長達一周,要求受試者紀錄一周之內的食物與飲品的攝取紀錄,並進行三種生態足跡的評估,包括碳足跡(carbon impacts)、水足跡(water impacts)與生態足跡(ecological impacts)三種。

另外也根據「義大利地中海飲食指數(Italian Mediterranean Index)」評估三種飲食習慣的健康指標。有別於過去的飲食研究,這一篇研究特別強調他們採用的飲食資料來源是真實的飲食習慣,不是研究人員自己憑空杜撰出來的三餐飲食。

三種飲食習慣分別以 O、VG、V 表示:O 表示雜食,VG 表示蛋奶素,V 表示純素,而每種飲食的受試者特徵如圖(一)所示,無論是 BMI、年齡或者性別比例等都控制差不多的範圍內。

圖(一):受試者的身體素質平均,包括 BMI、年齡、與性別比例。資料來源:Rosi, A., et al. (2017)。

葷、蛋奶、素食,誰比較健康?

而圖(二)呈現不同飲食習慣每日攝取的食物種類紀錄,如同預期,飲食習慣為蛋奶素(VG)與純素(V)的每日蔬果攝取量高於雜食(O)的受試者;而雜食的受試者攝取以動物為基底(animal origin)的飲食,包括:肉類、魚、奶製品、蛋、動物脂肪等,都高於蛋奶素與純素的受試者。

而在該研究中作為飲食健康程度(diet healthiness)的指標為「義大利地中海飲食指數(Italian MD Index)」,以飲食習慣與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ary pattern)的相近程度做為評估標準。

義大利地中海飲食指數是一個 11 個等級的評估系統,特別設計給義大利人飲食習慣的評分指標,如果飲食習慣與地中海食物(Mediterranean foods)愈接近,可以得分,反之則會扣分。

地中海食物包括:義大利麵(pasta)、地中海蔬果(Mediterranean vegetables, fruit)、豆類(legumes)、橄欖油(olive oil)與魚類(fish);而會扣分的項目則包括:飲料(soft drinks)、奶油(butter)、紅肉(red meat)、馬鈴薯(potatoes)與酒精(alcohol)。

根據計算結果,三種飲食習慣的義大利地中海飲食指數都屬於中高等級,但無論是哪種素食種類,都比雜食的飲食指數分數高上許多。

圖(二):153 位受試者的飲食種類紀錄,以及他們的義大利地中海飲食指數(Italian MD Index)得分。資料來源:Rosi, A., et al. (2017)。

而圖(三)則將圖(二)的飲食種類轉化為能量取得來源,分為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脂肪(fat)與蛋白質(protein)。從數據中可以看到,蛋白質佔能量來源的比例最高的為雜食者,高達 39%;而以碳水化合物佔能量來源的比例最低的同樣是雜食者,只佔了 46%。

圖(三):雜食、蛋奶素與純素的能量攝取來源的比例分配。資料來源:Rosi, A., et al. (2017)。

葷、蛋奶、素食,誰比較「環保」?

而接下來是重頭戲了。

本篇研究的作者 Rosi 等人除了比較健康程度與能量攝取狀況以外,另外也以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觀點評估三種飲食習慣的環境影響(environmental impacts),包括:碳足跡(carbon impacts)、水足跡(water impacts)與生態足跡(ecological impacts)。生命週期評估意味著考量了食物生產到消費流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包括:生長階段、製造階段、販售階段到消費階段。

碳足跡表示食物生命週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greenhouse gas emissions),以 g CO2 eq./day(每天產生多少克的二氧化碳當量)表示;水足跡表示食物生命週期中的水資源消耗量(consumption of water resources),以 liters H2O/day(每天需要多少公升的水資源)表示;而生態足跡則表示食物生命週期中的每單位食物所需具有生產能力的陸地/海洋面積,以 global m²/day(每天需要多少平方公尺的土地資源)表示。

如圖(四)所示,以動物為基底的飲食習慣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都高於蛋奶素與素食,無論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水資源的消耗量以及土地資源的使用量,雜食者的環境足跡都高於素食者的足跡。

另外,作者也比較蛋奶素者與素食者的環境足跡,作者表示,兩種飲食習慣的環境足跡沒有顯著的差異,意即蛋奶素者所產生環境影響與純素著的環境影響是差不多的。

但作者也強調,數據呈現的結果是以「整體平均」而言,個體仍然存在許多差異,有些雜食者個案產生的環境影響是低於素食者的。

圖(四):三種飲食習慣的環境足跡比較。a 為碳足跡(carbon impacts)之比較;b 為水足跡(water impacts)之比較;c 為生態足跡(ecological impacts)之比較。資料來源:Rosi, A., et al. (2017)。

作者最後比較了不同食物來源造成的環境影響,如圖(五)所示。作者表示,雖然動物基底的飲食不是雜食者飲食消費量的大宗,但是卻對環境足跡有最高的影響,尤其是肉、魚以及其他動物基底的食物(蛋、奶製品、動物脂肪等)。

圖(五):不同食物來源造成的環境影響。資料來源:Rosi, A., et al. (2017)。

這篇以義大利飲食習慣為研究對象的期刊論文是公開的,有興趣知道更多關於作者統計方法的人可以上網搜尋這一篇文章進行研讀。

然而,上述的研究範疇為義大利的飲食習慣,不盡然符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而為了更加貼合台灣的飲食習慣與文化,我又另外再找了一篇關於台灣日常飲食習慣的碳排放調查,然而相比於義大利的研究,台灣的研究比較稀少外,也沒有那麼完整,故沒有找到相關文獻如同義大利的研究一般有完整的環境影響與健康評估的綜合研究,但仍找到一篇比較台灣人葷食與素食碳排放差異的研究。

資料來源

Rosi, A., et al. (2017).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omnivorous, ovo-lacto-vegetarian, and vegan diet.” Scientific reports 7(1): 1–9.

許澤宇、王姝丹、楊惠玲 (2015)。觀光與日常飲食碳足跡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 16 (2): 51–68。

繼續閱讀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留言與我分享討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關於 KOBO nia 與電子書閱讀器的那些小事

接續上一篇《電子書閱讀器推薦:新手入門款 KOBO nia 使用心得分享》以使用心得感想為主,這一篇想要解答一些關於電子書閱讀器或者 Kobo nia 的一些疑問,以及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問題:實體書與電子書,どっち?(該選實體書還是電子書呢?)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關於 KOBO nia 的那些小事》內文大綱:
1. 解答關於 Kobo nia 以及電子書閱讀器的疑問(FAQ)
1-1 關於「使用時間」
1-2 關於「螢幕解析度」
1-3 關於「用平板就好」
2. 實體書與電子書,どっち?
2-1 關於實體書的優缺點
2-2 關於電子書的優缺點
2-3 小孩才做選擇
3.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KOBO nia 疑問

另外,自己在使用 KOBO nia 上有幾個小撇步,可以提供給有意願踏入電子書閱讀器領域,但是仍有一點疑慮的夥伴們。

關於「使用時間」

我在使用 KOBO nia 的時候,大多數的時候都會把 Wifi 關掉,並且事先下載好想要閱讀的書,這樣一來,可以延長 KOBO nia 的使用時間,而且延長很多。

另外,我也會把螢幕亮度調到最低,一來,這樣比較接近閱讀實體書的感覺(畢竟實體書不會發光,主要是靠外部光源的反射才讓我們看得到),只要光源充足,就不用擔心閱讀上面有甚麼障礙;二來,降低螢幕亮度也有助於延長使用時間。

電子書閱讀器的特性在於使用碳粉排列呈現畫面,而不是利用背光模組打亮液晶螢幕,或者使用二極體發光,所以不用擔心螢幕亮度太低在陽光底下會不會看不清楚,基本上把電子書閱讀器的螢幕呈現跟實體書的印刷很接近,不用擔心亮度過低的問題。

關於「螢幕解析度」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的螢幕解析度只有 1024 × 758(221 ppi),會不會看起來很不舒服,畢竟現在的手機隨便一隻都超過這個解析度。

在使用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的這幾個星期下來,我並沒有覺得螢幕解析度是個問題,不過我都閱讀文字書為主,不是黑字就是白底,沒有過多的圖片,也沒在看漫畫,所以只要能夠清楚呈現文字就行了,而這點我可以保證,甚至有時候覺得比手機螢幕還要清晰許多。

關於「用平板就好」

有些人可能會納悶,KOBO 也有出 iOS、Android 版本的 APP 可以看電子書,何必再另外買電子書閱讀器呢?

主要的原因是電子書閱讀器使用的是 E Ink 電子紙螢幕,靠的是碳粉排列顯示圖形與文字,相比於手機或平板常用的液晶或者 OLED 螢幕來講,省點許多,而且眼睛看久比較不會痠。

所以對於那些常看書的人來說,還是建議購買電子書閱讀器比較好

應該選擇平板電腦還是電子書閱讀器比較好呢?
Photo by Emma Matthews Digital Content Production on Unsplash

實體書與電子書,どっち?

面對「實體書 vs. 電子書」這個千古難題,你們很可能會以為我買了 KOBO nia 就已經做出選擇了,但實際上我的想法是:「小孩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

實體書有實體書的優點,而電子書也有電子書的優點,以下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我的想法:

關於實體書的優缺點

很多人喜歡實體書的優點在於質感,紙張的質感、封面的設計排版與印刷、內文的編排、書封的推薦文以及紙張特有的香氣等都是出版社、編輯以及作者三人協力合作的結晶,比起電子書硬梆梆一成不變的外殼,實體書可以感受到書本扎實的存在,以及辛勞的結晶。

而購入的書在看完後,也有機會透果網路或者二手商店轉賣,對於愛書人來說,可以透過賣書補貼一點購書經費。我有一個愛讀書的朋友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維持開銷的。

實體書除了購買以外也可以向學校圖書館或者是替圖書館租借,不用額外花錢購買,相比於前面購入再賣出的方式,可以省下更多的支出。

而實體書的缺點就是比較重,有時候不想只看一本書,想兩本書交替著看,對於那些需要通勤的人來說根本是一場災難,背一本已經夠重了,還要背兩本,況且還有書以外的東西要背。

另外,無論是網購或者去實體店購買,交易過程中的額外成本都會比較高。如果是從博客來等網路通路購書的人,從下訂到交貨的這段等待的時間都是購書的額外成本,如果是從實體通路購書的話還必須要特地跑一趟(當然,如果平常就有逛書店的情形的話除外)。

以下總結關於實體書的優缺點。

優點:

  • 質感較佳,書的每個角落都是編輯與作者的結晶
  • 可以轉賣,可以補貼一些購書經費
  • 可以透過借書的方式拿到實體書,不一定需要花錢
  • 書種齊全,基本上想看的書一定會有實體書

缺點:

  • 重,電子書閱讀器的重量只有書的一半不到,KOBO nia 的 8GB 容量,可以塞進 6000 本書籍
  • 交易成本較高,需要等待物流,或者是去實體書店購
實體書的優點:質感較佳,書的每個角落都是編輯與作者的結晶;可以轉賣,可以補貼一些購書經費;可以透過借書的方式拿到實體書,不一定需要花錢 書種齊全,基本上想看的書一定會有實體書;實體書的缺點:重,電子書閱讀器的重量只有書的一半不到,KOBO nia 的 8GB 容量,可以塞進 6000 本書籍;交易成本較高,需要等待物流,或者是去實體書店購
Photo by Sincerely Media on Unsplash

關於電子書的優缺點

基本上,實體書的缺點就是電子書的優點。

電子書的重量在購買電子書閱讀器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如果買了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那就是 172g,這個重量相比於實體書而言僅有一半的重量,而且根據購買容量的不同可以塞進不同數量的書,光是 KOBO nia 的 8GB 容量,就可以塞進超過 6000 本書籍。

另外,電子書從購買到拿到只需要 0 秒鐘,在 KOBO 商城購買後,下一秒就可以同步到 KOBO nia 中,非常快,隨時可以在網路上購買想要看的書籍。

若跟我一樣喜歡通勤閱讀的人來說,電子書閱讀器也比較方便收納與拿取,在通勤的過程中比較不狼狽。

最後一個優點是我最近才得知的,也就是買電子書對於作者與出版社來說分潤比較高,換言之,就是比較能透過購書幫助到作者與出版社,避免被大通路(Eg. 博客來、誠品等)收取龐大的過路費(通常是定價的 30%~40% 左右),詳細的資訊可以看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的這支影片

關於電子書的缺點,就是不要認為電子書不用實體印刷與倉儲的成本就會比起實體書便宜很多。以我首圖那本朱敬一的《牧羊人讀書筆記》為例,電子書的價格是 245 元,而實體書的價格是 277 元(以博客來為準),實際上沒差多少,且實體書還可以透過二手書轉賣的方式降低購書成本,而電子書買了就是你的了,賣不掉。

另外,如果喜歡在書上做筆記的話,電子書會麻煩很多,畫線、註記、筆記等都比較麻煩,尤其 E Ink 觸控螢幕沒有手機螢幕來的靈敏,如果常做筆記的話應該是會崩潰的。

以下總結關於電子書的優缺點。

優點:

  • 輕,KOBO nia 只有 172g,約等於一支手機的重量。8GB 容量,可以塞進 6000 本書籍
  • 交易成本較低,KOBO 電子書商城上購買後就可以立刻同步到 KOBO nia 中
  • 通勤的時候方便拿取與收納
  • 購買電子書可以讓作家以及出版社分潤提高,避免被大通路(Eg. 博客來、誠品等)收取龐大的過路費(通常是定價的 30%~40% 左右)
  • 對於有紀錄自己閱讀習慣的朋友,電ˋ子書閱讀器可以自動呈現相關數據,不用自己費心

缺點:

  • 購入價格只比實體書低一點,但實體書可以透過二手書轉賣的方式降低成本,電子書無法
  • 書種較少,繁體中文書的數量 KOBO 目前還略遜 Readmoo 一籌,比起實體書更是少得多,但是除非是很冷門的書,不然大多數的書還是有電子書版本
  • 作筆記比較麻煩,E Ink 觸控螢幕沒有手機螢幕來的靈敏,如果常做筆記的話應該是會崩潰的
電子書優點:輕,KOBO nia 只有 172g,約等於一支手機的重量。8GB 容量,可以塞進 6000 本書籍 交易成本較低,KOBO 電子書商城上購買後就可以立刻同步到 KOBO nia 中;通勤的時候方便拿取與收納;購買電子書可以讓作家以及出版社分潤提高,避免被大通路(Eg. 博客來、誠品等)收取龐大的過路費(通常是定價的 30%~40% 左右);對於有紀錄自己閱讀習慣的朋友,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自動呈現相關數據,不用自己費心。電子書缺點:購入價格只比實體書低一點,但實體書可以透過二手書轉賣的方式降低成本,電子書無法;書種較少,繁體中文書的數量 KOBO 目前還略遜 Readmoo 一籌,比起實體書更是少得多,但是除非是很冷門的書,不然大多數的書還是有電子書版本;作筆記比較麻煩,E Ink 觸控螢幕沒有手機螢幕來的靈敏,如果常做筆記的話應該是會崩潰的
Photo by James Tarbotton on Unsplash

小孩才做選擇

面對這種「實體書還是電子書」的「A or B」邏輯謬誤,我會選擇「C」。

往後購書我會以購買電子書為主,雖然實體書有許多優點,比如:質感較佳、可以轉賣、可以用借的、書種比較齊全等優勢,但對我而言最難割捨的優點只有「質感較佳」這點。

以下以身為消費者的角度分析甚麼時候該買實體書比較好。

以張西的書為例,舉凡《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把你的名字曬一曬》等,這類型在封面、裝訂、排版、紙張材質都有精挑細選過的書,或者有些實體書通常會附贈一些精緻書籤或者作者親簽等附加贈品,在實體書與電子書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購買實體書會是我採取的作法。

另外,如果以圖像或者攝影作品見長的書我也會透過實體的方式購入。而其他以文字內容為主的書,例如《原子習慣》《被討厭的勇氣》等我會選擇用電子書的方式購入,畢竟這些書在外型設計上並沒有特別突出,而且以文字內容為主,電子書比起實體書來說方便許多。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電子書閱讀器推薦:新手入門款 KOBO nia 使用心得分享

電子書以及實體書之間的糾葛似乎是千古難題,有人喜歡實體書的觸感,有人喜歡電子書的方便以及輕盈。

印象中有一次高中英文課的作文題目也是以這個為題,可見這個問題已經捆擾愛看書的人許久,甚至成為出題老師考題題目的靈感來源。

《電子書閱讀器推薦:新手入門款 KOBO nia 使用心得分享》內文大綱:
1. 前言
2. KOBO nia 簡介
3. KOBO nia 優點
4. KOBO nia 使用場景分享
5. KOBO nia 使用一個月後的心得分享
6. 延伸閱讀

而我差不多是在 2019 年時第一次想要購買電子書閱讀器,那時候看到一位朋友在火車上拿著 Amazon Kindle 系列的電子書自在地在閱讀,隨著火車經過花東一帶的田園,搭配手中一行行的文字,頗嚮往那樣愜意的旅程,便燃起購買電子書閱讀器的慾望。

然而,我直到 2021 年的 1 月才下手。

這段期間往往因為價格的因素遲遲不敢下手,畢竟一買就是幾千塊,高級一點的甚至可以到上萬塊,這個價格可以買多少實體書啊,況且電子書的價格比起實體書的價格也沒有便宜多少。

而在去年的暑假,世界第二大的電子書供應商樂天 KOBO 在台灣推出了他們家 CP 值最高的電子書閱讀--KOBO nia 後,價格的考量完全被打消,只剩下買入的時間點而已了。

在 2021 年初,KOBO 因應被取消的台北國際書展推出了各大網購通路的線上促銷活動(Pchome、momo、樂天商城等都有配合),除了電子書閱讀器之外,電子書也有價格優惠,在這麼多優惠的誘因之下,就剁手買了一台 KOBO nia。

而今天,想要以電子書閱讀器新手的身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以及一些些關於那個千古難題的個人看法。

KOBO nia 實拍照片,其中之電子書為朱敬一的《牧羊人讀書筆記》

KOBO nia 簡介

KOBO nia 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子書供應商樂天 KOBO 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中的入門款也是 CP 值最高的電子書閱讀器,價格只要 3000 元不到,相比於前一帶的入門機型 KOBO clara HD 整整便宜 1000 元,且實際體驗幾乎不變!很適合作為所有愛書人的第一本電子書閱讀器!

以下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KOBO nia 的一些特色:

  • 製造商:樂天 Rakuten KOBO
  • 容量:單一規格 8GB,約可儲存 6000 本書籍
  • 續行:長效續航,待機時間依照使用習慣有所不同,個人經驗約可閱讀一個星期左右不充電
  • 螢幕:使用 6 吋 HD Carta E Ink 觸控螢幕,與 KOBO clara HD 同規格
  • 螢幕解析度:1024 × 758(221 ppi),相比於 KOBO clara HD 解析度低了一些,但是體驗上沒有區別,文字呈現依然清晰
  • 尺寸:159.3 × 112.4 × 9.2mm,長寬高都稍微比 KOBO clara HD 高幾毫米,幾乎沒有差異
  • 重量:172g,約等於一支手機的重量
  • 價格(購買連結):單機價台幣 2999 元加皮套的組合價為 3548 元
  • 配件:原廠三色皮套(沉靜黑、湖水藍、檸檬黃),為 PU 皮革材質,質感很好,建議一同購入保護閱讀器
  • 內建軟體:Overdrive、Pocket、KOBO 應用程式
KOBO nia 實拍照片,其中之電子書為張西的《你走慢了我的時間》

KOBO nia 優點

  • 外型與 KOBO clara 幾乎一致,延續 clara 優雅的外觀,但卻只要更便宜的價格
  • 簡約設計,全機只有一個開關機的實體按鍵以及一個 USB 連接埠
  • 重量輕,僅有 172g,約等於一支手機的重量、半本書的重量而已
  • 原廠皮套支援打開喚醒 KOBO nia、闔起進入待機模式的功能,與 iPad 的原廠皮套功能類似,但是質感更好,為 PU 皮革材質
  • 支援免費的線上英文圖書館 Overdrive,可以透過市立圖書館的帳號借閱 Overdrive 的英文圖書,不用任何一毛錢
  • 支援稍後閱讀儲存軟體 Pocket,可以在電腦或者手機端儲存待會想要閱讀的文章,
  • 支援原生 KOBO 的閱讀應用程式,可以查詢字典、畫線以及作筆記

KOBO nia 使用場景分享

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有所不同,有些人喜歡固定在一個地點閱讀,可能是家中的沙發、裝潢溫馨明亮的咖啡廳、學校的圖書館等等;有些人喜歡把握零碎的時間閱讀,可能是通勤的捷運上、或者旅遊途中漫長的火車時間等。

我自己比較習慣利用通勤的時間閱讀,因為家裡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到市中心或者是學校都需要 30 分鐘以上的時間。

在過去沒有買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以前,通勤時間多以聽 Podcast 為主,或者閱讀紙本書,消化一下之前想要看也已經購買的圖書,但是我自己很常遇到一個難題,也就是捷運轉乘時,必須先把實體書收進背包中,走一段路完成轉乘後,再把書拿出來繼續看。

個人習慣閱讀到一個段落再把書合起來,不喜歡讀到一半被打斷的感覺,但是除非自己搭計程車,多花一些錢讓司機先生等以外,捷運不會因為你還沒讀完一個段落就等你直到你讀完才繼續行駛(廢話)。

大多的時候不會剛好看到一個段落,可以不疾不徐地把書合起來、收進背包中,等捷運到站後再優雅且不慌不忙地背起背包,走出捷運車廂完成轉乘。

更多的時候是捷運在我還沒告一個段落前就快到站了,必須趁捷運到站前趕緊把書看完,可能捷運車廂門都準備要開了才剛好看完,匆匆忙忙地把書塞到背包裡面,趁著捷運車廂門關閉以前趕緊衝出去轉乘。

我買的很多書都因為這樣的習慣而變得爛爛的,很多大片的摺痕,書的底部也因為我亂塞而坑坑巴巴。

通勤閱讀這麼優雅的事情,可不能這麼灰頭土臉。

自從有了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通勤閱讀不再被匆忙打擾,依然那麼優雅。

閱讀可以延續到車廂門關門前的前一刻,再把只有 6 吋大小的 KOBO nia 放進外套或者褲子的口袋中,不用匆忙地開關背包,不用擔心自己心愛的書是不是被折爛,不用擔心原本優雅的通勤閱讀以狼狽潦草收尾。

所以,如果喜歡利用通勤時間閱讀的人,非常適合購買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輕巧以外,價格也很可愛,最適合通勤的上班族了。

KOBO nia 很方便通勤時使用,單手可以掌握,很輕,且只有 6 吋的螢幕很適合放進口袋
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KOBO nia 使用一個月後的心得分享

KOBO nia 應該是近幾年購入的新玩意中,喜歡程度絕對是名列前茅的產品。

對於一個需要經常通勤的學生而言,電子書閱讀器真的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工具。

在通勤的捷運上,除非是人太多太擁擠的時刻,不然無論坐著或者是站著都很適合拿著 KOBO nia 打發時間,一來,利用瑣碎的時間閱讀,每一個碎片的累積集結而成的結果絕對不容小覷,二來,拿著電子書閱讀器比起紙本書更容易讓我進入專注的閱讀狀態,而不會三不五時就會想要把手機拿出來看看,手機的使用時間一下子少了許多,但第二點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而也因為讀書的時間不再侷限於乖乖坐在書桌前的時刻,有了 KOBO nia 後,我每周的閱讀時間提高很多,從過去閱讀紙本可能每周平均只有四、五個小時,到現在每周平均至少十小時左右。

而且 KOBO nia 會自動記錄每本書的閱讀時間、平均每次閱讀的分鐘數、平均每分鐘閱讀頁數、總閱讀時間等資訊,對於有在紀錄自己閱讀習慣的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只要拿起電子書閱讀器專心閱讀就好,等閱讀完再慢慢看數據分析,用不著一邊看書一邊紀錄了。

另外,基於以上的數據分析資料,KOBO nia 也會預測你還需要多久才能完成閱讀,如果只剩下一兩天的時間而書庫中又剛好沒有書的話,是時候該找找下一個閱讀的目標囉~

除了通勤的時間以外,我現在睡前也會拿起 KOBO nia 閱讀。不用擔心暴露過多藍光影響晚上的水綿品質,電子書閱讀器的螢幕顯示幾乎跟紙本書一樣,不會有藍光問題,唯一要注意的是房間的光源充不充足,不要因為閱讀這樣的好事壞了自己的健康。在買了 KOBO nia 之後,睡前使用手機的時間也變少了,對於那些有意識控制手機使用時間的朋友們,購買電子書閱讀器是一個好的 3C 產品替代方案!

我在打這段文章的時候正值 2021 年的過年期間,給那些覺得過年期間頗無聊的朋友們一些小建議,若不想跟一年才見一次面卻又過度關心自己私生活的長輩們有過多接觸、卻又找不到適當理由可以躲開的人們,電子書閱讀器一次可以下載儲存多本書,讓無聊的過年因此而華麗變身為有意義的時間。

以上是我這幾個星期以來使用 KOBO nia 的心得以及感想,很難得的,我使用下來幾乎對它沒有任何負面評價,很喜歡這份送給自己的禮物,也希望自己的使用心得可以促使那些正在猶豫的人下定決心,無論最後的決定是要不要購買,永遠都要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最好的決定!

Photo by César Abner Martínez Aguilar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口袋只剩 500 元也能吃燒肉?乾杯燒肉的高 CP 值吃法心得推薦

「乾杯燒肉」絕對排在許多人的約會以及重要聚會餐清單上名列前矛的位置,除了食物不踩雷外,另外一個優點就是乾杯燒肉的氣氛好、設備佳,店員的服務態度也非常好,非常適合作為情侶以及聚餐的首選!!

乾杯 Bar 敦南店內部實拍。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我第一次吃到乾杯燒肉差不多是在 2020 年的暑假,吃到乾杯燒肉的時候真的覺得驚為天人,怎麼有那麼好吃的肉,無論是牛肉還是雞肉,都能吃到食物最原始以及最濃厚的味道,就連蔬菜也是,杏鮑菇以及櫛瓜既多汁又香氣十足,在乾杯吃到的蔬菜可以說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蔬菜也不為過。

乾杯燒肉一直以來都以優質的原料品質出名,當然價格也是不菲,一個人隨便吃下來也要七、八百元左右,而且這還是沒有點一些高級的肉的情況下,若想要品嚐更高級的肉,可能上千元跑不掉。但是,對於一些學生或者小資族來說,有時候也是很難割捨像乾杯燒肉那樣的美味。

第二次吃乾杯燒肉就是 2021 年的寒假了,這次學聰明了,兩個人只用 455 元就吃了一頓燒肉,一個人只要 200 多元,想知道怎麼做到的嗎?跟著我的腳步就對了!!

乾杯 Bar 高 CP 值的澳洲和牛牛五花。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這次我們點的餐點與價格如下:

  • 雞頸肉($180)
  • 澳洲和牛牛五花($180)* 3 盤
  • 奶油雞腿肉($100)
  • 綜合野菜($150)
  • 越光米白飯($40)* 2 碗
  • 贈送啤酒一杯(價值 $120)
  • 再加一成的服務費,總共 1155 元,但我們只付了 455 元(爽),還送一杯啤酒,也太開心了!
乾杯 Bar 的奶油雞腿肉以及雞頸肉。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想知道小資族或學生族怎麼用少少的價格吃乾杯燒肉,聽聽我們的經驗分享吧~~

乾杯 Bar 的燒烤過程。乾杯 Bar 的店員會隨時幫忙更換烤網,所以可以很舒適的享受烤肉的過程以及享用美食。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註冊 FunNow 會員

  • 先在手機上下載 FunNow 的 App,無論是 iOS 或者 Android 都可以下載到 FunNow 的 App
  • 註冊 FunNow 會員,輸入邀請碼 HMCH4E2 並且完成電話號碼驗證

成為 FunNow 白金會員

在 FunNow 上成為白金會員,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累積經驗值到達 10000 點成為白金會員

  • 註冊時輸入邀請碼 HMCH4E2 即可立即獲得 500 點經驗值
  • 消費:一元可以累積 3 點經驗值
  • 登入:每天登入可以獲得 100 點經驗值
  • 點擊通知:每次點擊通知可以獲得 20 點經驗值
  • 邀請朋友:每邀請一位朋友可以獲得 500 點經驗值

透過 FunNow App 預定「乾杯 Bar」

  • 白金會員可以在生日當月獲得 500 元不限品項之折價券
  • 用 FunNow 的 App 預定「乾杯 Bar」,可以用 1000 元購買價值 1100 元的乾杯 Bar 餐券
  • 輸入推薦碼 HMCH4E2 ,在 FunNow 完成一筆不限金額消的消費後,可以獲得價值新台幣 100 元的 Fun 幣,每次消費最高可以折抵 100 元
  • FunNow 白金會員另外贈送價值 120元的啤酒(不喝啤酒的話,可以換成沙瓦)
乾杯 Bar 的燒烤過程。圖片來源:筆者攝影。

透過以上的步驟,整體吃下來只要 1155-500(FunNow 白金會員生日禮)-100(FunNow 餐券優惠)-100(Fun 幣)=455 元

再加上白金會員贈送的飲料一杯(價值 $120),只花 455 元就能享受價值 1275 元的乾杯燒肉哦!

以上是我這次只用 455 元就吃一頓乾杯燒肉的心得分享,歡迎分享給跟我一樣喜歡省錢的朋友們!

推薦閱讀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托福 TOEFL iBT 考試必備的參考書!打造聽、說、讀基礎能力只需要這一本!

托福(TOEFL)或者雅思(IELTS)的英文檢定是許多人的首選,尤其對那些打算出國遊學、打工、移民的人來說更是一道必經的關卡。

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有想要出國交換一陣子,但那時候因為英文程度為達到一定門檻,能申請的學校有限,另外也考量到研究所的事情,所以就先暫時擱置了出國的想法;而在今年年初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因為沒有想要出國交換或留學就荒廢了語言的學習,所以詢問了一下身邊有考過托福的朋友的意見,選定了《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這本參考書,一方面為未來可能的出國規劃做準備,一方面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增進英文的能力。

個人不是非常推崇為了檢定而學習語言的心態,因為這樣的心態無法持久,而短期之內衝刺而來的英文程度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去,最好的方式是將學習語言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將語言學習變成每日的習慣,每一天都學習一點,自然而然語言實力就會持續進步。所以,如果你是打算考試衝刺的人,有其他人的經驗分享可能會更適合你,但是如果只是好奇《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這本書的內容的人、想知道這本參考書適不適合自己的人,無論是想短期衝刺或者長期培養英文能力,都歡迎你閱讀本篇文章!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 封面照。
本篇文章有幾個特色:
1. 內容很詳細地介紹了《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這套 TOEFL 自學教材的特色,可以依自己的需求看自己是不適合這套用書
2. 依照自己使用《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的經驗分享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簡介

【書名】

【價格】

【內容簡介】

  •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一本書就結合了聽、說、讀,Part 1 為<閱讀、聽力精選短文>,掌握聽、說、讀的基本能力;Part 2 為<分類字彙>,整合不同領域、學門的常用字彙,如果 Part 1 的部分學習上面有障礙,可以立即找到對應的字彙章節,累積實力後再出發
  •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為林功老師的著作,擁有一萬名學員以上的林功老師針對不同英文程度的學生特別制定參考書的不同用法,滿足不同程度的學生,只要你肯花時間學英文,就能有所收穫
  •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在 Part 1 <閱讀、聽力精選短文>的部分隨附中文解析,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盲點;另外也整理每篇的精華句型以及片語,方便使用者抓到該篇文章之文法重點
  •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在 Part 2 <分類字彙>的部分有 5600 個常用單字的整理,並依照不同領域、學門分類,找出自己比較弱的英文單字領域,加緊加強!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的五大特色

1、閱讀、聽力、字彙一把罩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一本書就結合了聽、說、讀!是準備 TOEFL 或者學習英文的好助手!怎麼說呢?

Part 1 的<閱讀、聽力精選短文>由 60 章構成,每一篇都有由四部份構成:「關鍵句型(Key Sentences)」、「閱讀長文(Reading Focus)」、「文章中譯」與「再複習一次(Double Check)」。

【聽】參考書隨附一張 CD,每一篇可以把「關鍵句型(Key Sentences)」、「閱讀長文(Reading Focus)」都有語音檔,可以當作聽力練習,作者也建議每一章節的開始都從聽力下手(對於高級程度的學習者而言),聽第一遍先理解大致的文意,第二遍再聽一次是不是有聽不清楚的地方

【讀】第三遍的時候,搭配著文章一起看

【說】第四遍與第五遍的時候,進行 Shadowing 的練習,並可以搭配錄音確認自己的語調與準確度

2、不同程度有適合的使用方式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的一開始有<本書使用說明>的介紹,根據基礎級(TOEIC 650/TOEFL iBT 61)、中級(TOEIC 650–790/TOEFL iBT 61–80)、高級(TOEIC 800 以上/TOEFL iBT 80/IELTS 6.0 以上)三種程度的人分別設計了合適的使用方法,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使用適合的學習方法達到最大的學習功效!如果是基礎及或者中級的使用者,作者會建議先從「關鍵句型(Key Sentences)」開始,而不是從聽力開始哦~

3、每篇文章後隨附中文解釋

每一篇英文閱讀後都附有一篇中文翻譯,可以幫助學習過程中更加理解文意!個人在使用的過程中,在一些特定主題的文章,如:美國歷史、藝術史等章節的時候,就很需要中文翻譯的協助,因為個人真的對於那些領域沒有甚麼涉略,所以對於一些專有的用法一竅不通,有了中文釋義就能幫助我學習的過程更加順暢!

4、精華單字片語句型整理

每一篇的開始與結束都是作者從文章中摘要出來的精華重點,一開頭的「關鍵句型(Key Sentences)」為比較長的句子,通常有五到六句左右,會特別將文章中的特別的用法摘要出來;「再複習一次(Double Check)」以單字、片語為主,附有中文解釋、KK 音標,確保完整學習完後這些關鍵的單字片語都不遺漏!

5、分類字彙,增強英文能力的好幫手

《TOEFL iBT 托福分類字彙 5600》的 Part 2 為<分類字彙>,整合不同領域、學門的常用字彙,如果 Part 1 的部分學習上面有障礙,可以立即找到對應的字彙章節,累積實力後再出發。

無論是哪一級別的學習者,建議都要閱讀分類字彙的部分,因為這些分類字彙難度都很高,而且不一定每個人都對各個領域的內容都很熟悉!像是我對美國歷史以及美術史等領域都完全一竅不通,所以那幾個章節對我來說很陌生,在學習完 Part 1 的章節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對應的分類字彙單元,增強該領域的單字基礎。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