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閱讀器推薦:新手入門款 KOBO nia 使用心得分享

電子書以及實體書之間的糾葛似乎是千古難題,有人喜歡實體書的觸感,有人喜歡電子書的方便以及輕盈。

印象中有一次高中英文課的作文題目也是以這個為題,可見這個問題已經捆擾愛看書的人許久,甚至成為出題老師考題題目的靈感來源。

《電子書閱讀器推薦:新手入門款 KOBO nia 使用心得分享》內文大綱:
1. 前言
2. KOBO nia 簡介
3. KOBO nia 優點
4. KOBO nia 使用場景分享
5. KOBO nia 使用一個月後的心得分享
6. 延伸閱讀

而我差不多是在 2019 年時第一次想要購買電子書閱讀器,那時候看到一位朋友在火車上拿著 Amazon Kindle 系列的電子書自在地在閱讀,隨著火車經過花東一帶的田園,搭配手中一行行的文字,頗嚮往那樣愜意的旅程,便燃起購買電子書閱讀器的慾望。

然而,我直到 2021 年的 1 月才下手。

這段期間往往因為價格的因素遲遲不敢下手,畢竟一買就是幾千塊,高級一點的甚至可以到上萬塊,這個價格可以買多少實體書啊,況且電子書的價格比起實體書的價格也沒有便宜多少。

而在去年的暑假,世界第二大的電子書供應商樂天 KOBO 在台灣推出了他們家 CP 值最高的電子書閱讀--KOBO nia 後,價格的考量完全被打消,只剩下買入的時間點而已了。

在 2021 年初,KOBO 因應被取消的台北國際書展推出了各大網購通路的線上促銷活動(Pchome、momo、樂天商城等都有配合),除了電子書閱讀器之外,電子書也有價格優惠,在這麼多優惠的誘因之下,就剁手買了一台 KOBO nia。

而今天,想要以電子書閱讀器新手的身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以及一些些關於那個千古難題的個人看法。

KOBO nia 實拍照片,其中之電子書為朱敬一的《牧羊人讀書筆記》

KOBO nia 簡介

KOBO nia 為世界第二大的電子書供應商樂天 KOBO 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中的入門款也是 CP 值最高的電子書閱讀器,價格只要 3000 元不到,相比於前一帶的入門機型 KOBO clara HD 整整便宜 1000 元,且實際體驗幾乎不變!很適合作為所有愛書人的第一本電子書閱讀器!

以下以條列的方式呈現 KOBO nia 的一些特色:

  • 製造商:樂天 Rakuten KOBO
  • 容量:單一規格 8GB,約可儲存 6000 本書籍
  • 續行:長效續航,待機時間依照使用習慣有所不同,個人經驗約可閱讀一個星期左右不充電
  • 螢幕:使用 6 吋 HD Carta E Ink 觸控螢幕,與 KOBO clara HD 同規格
  • 螢幕解析度:1024 × 758(221 ppi),相比於 KOBO clara HD 解析度低了一些,但是體驗上沒有區別,文字呈現依然清晰
  • 尺寸:159.3 × 112.4 × 9.2mm,長寬高都稍微比 KOBO clara HD 高幾毫米,幾乎沒有差異
  • 重量:172g,約等於一支手機的重量
  • 價格(購買連結):單機價台幣 2999 元加皮套的組合價為 3548 元
  • 配件:原廠三色皮套(沉靜黑、湖水藍、檸檬黃),為 PU 皮革材質,質感很好,建議一同購入保護閱讀器
  • 內建軟體:Overdrive、Pocket、KOBO 應用程式
KOBO nia 實拍照片,其中之電子書為張西的《你走慢了我的時間》

KOBO nia 優點

  • 外型與 KOBO clara 幾乎一致,延續 clara 優雅的外觀,但卻只要更便宜的價格
  • 簡約設計,全機只有一個開關機的實體按鍵以及一個 USB 連接埠
  • 重量輕,僅有 172g,約等於一支手機的重量、半本書的重量而已
  • 原廠皮套支援打開喚醒 KOBO nia、闔起進入待機模式的功能,與 iPad 的原廠皮套功能類似,但是質感更好,為 PU 皮革材質
  • 支援免費的線上英文圖書館 Overdrive,可以透過市立圖書館的帳號借閱 Overdrive 的英文圖書,不用任何一毛錢
  • 支援稍後閱讀儲存軟體 Pocket,可以在電腦或者手機端儲存待會想要閱讀的文章,
  • 支援原生 KOBO 的閱讀應用程式,可以查詢字典、畫線以及作筆記

KOBO nia 使用場景分享

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有所不同,有些人喜歡固定在一個地點閱讀,可能是家中的沙發、裝潢溫馨明亮的咖啡廳、學校的圖書館等等;有些人喜歡把握零碎的時間閱讀,可能是通勤的捷運上、或者旅遊途中漫長的火車時間等。

我自己比較習慣利用通勤的時間閱讀,因為家裡住在比較偏遠的地方,到市中心或者是學校都需要 30 分鐘以上的時間。

在過去沒有買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以前,通勤時間多以聽 Podcast 為主,或者閱讀紙本書,消化一下之前想要看也已經購買的圖書,但是我自己很常遇到一個難題,也就是捷運轉乘時,必須先把實體書收進背包中,走一段路完成轉乘後,再把書拿出來繼續看。

個人習慣閱讀到一個段落再把書合起來,不喜歡讀到一半被打斷的感覺,但是除非自己搭計程車,多花一些錢讓司機先生等以外,捷運不會因為你還沒讀完一個段落就等你直到你讀完才繼續行駛(廢話)。

大多的時候不會剛好看到一個段落,可以不疾不徐地把書合起來、收進背包中,等捷運到站後再優雅且不慌不忙地背起背包,走出捷運車廂完成轉乘。

更多的時候是捷運在我還沒告一個段落前就快到站了,必須趁捷運到站前趕緊把書看完,可能捷運車廂門都準備要開了才剛好看完,匆匆忙忙地把書塞到背包裡面,趁著捷運車廂門關閉以前趕緊衝出去轉乘。

我買的很多書都因為這樣的習慣而變得爛爛的,很多大片的摺痕,書的底部也因為我亂塞而坑坑巴巴。

通勤閱讀這麼優雅的事情,可不能這麼灰頭土臉。

自從有了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通勤閱讀不再被匆忙打擾,依然那麼優雅。

閱讀可以延續到車廂門關門前的前一刻,再把只有 6 吋大小的 KOBO nia 放進外套或者褲子的口袋中,不用匆忙地開關背包,不用擔心自己心愛的書是不是被折爛,不用擔心原本優雅的通勤閱讀以狼狽潦草收尾。

所以,如果喜歡利用通勤時間閱讀的人,非常適合購買 KOBO nia 電子書閱讀器,輕巧以外,價格也很可愛,最適合通勤的上班族了。

KOBO nia 很方便通勤時使用,單手可以掌握,很輕,且只有 6 吋的螢幕很適合放進口袋
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KOBO nia 使用一個月後的心得分享

KOBO nia 應該是近幾年購入的新玩意中,喜歡程度絕對是名列前茅的產品。

對於一個需要經常通勤的學生而言,電子書閱讀器真的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好工具。

在通勤的捷運上,除非是人太多太擁擠的時刻,不然無論坐著或者是站著都很適合拿著 KOBO nia 打發時間,一來,利用瑣碎的時間閱讀,每一個碎片的累積集結而成的結果絕對不容小覷,二來,拿著電子書閱讀器比起紙本書更容易讓我進入專注的閱讀狀態,而不會三不五時就會想要把手機拿出來看看,手機的使用時間一下子少了許多,但第二點效果可能因人而異。

而也因為讀書的時間不再侷限於乖乖坐在書桌前的時刻,有了 KOBO nia 後,我每周的閱讀時間提高很多,從過去閱讀紙本可能每周平均只有四、五個小時,到現在每周平均至少十小時左右。

而且 KOBO nia 會自動記錄每本書的閱讀時間、平均每次閱讀的分鐘數、平均每分鐘閱讀頁數、總閱讀時間等資訊,對於有在紀錄自己閱讀習慣的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只要拿起電子書閱讀器專心閱讀就好,等閱讀完再慢慢看數據分析,用不著一邊看書一邊紀錄了。

另外,基於以上的數據分析資料,KOBO nia 也會預測你還需要多久才能完成閱讀,如果只剩下一兩天的時間而書庫中又剛好沒有書的話,是時候該找找下一個閱讀的目標囉~

除了通勤的時間以外,我現在睡前也會拿起 KOBO nia 閱讀。不用擔心暴露過多藍光影響晚上的水綿品質,電子書閱讀器的螢幕顯示幾乎跟紙本書一樣,不會有藍光問題,唯一要注意的是房間的光源充不充足,不要因為閱讀這樣的好事壞了自己的健康。在買了 KOBO nia 之後,睡前使用手機的時間也變少了,對於那些有意識控制手機使用時間的朋友們,購買電子書閱讀器是一個好的 3C 產品替代方案!

我在打這段文章的時候正值 2021 年的過年期間,給那些覺得過年期間頗無聊的朋友們一些小建議,若不想跟一年才見一次面卻又過度關心自己私生活的長輩們有過多接觸、卻又找不到適當理由可以躲開的人們,電子書閱讀器一次可以下載儲存多本書,讓無聊的過年因此而華麗變身為有意義的時間。

以上是我這幾個星期以來使用 KOBO nia 的心得以及感想,很難得的,我使用下來幾乎對它沒有任何負面評價,很喜歡這份送給自己的禮物,也希望自己的使用心得可以促使那些正在猶豫的人下定決心,無論最後的決定是要不要購買,永遠都要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最好的決定!

Photo by César Abner Martínez Aguilar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前往 Medium.com 檢視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台幣 545 元的真無線藍牙耳機替代方案

Photo by Suganth on Unsplash

自從 Apple 把 iPhone 上的耳機孔拔掉、推出新一代的 AirPods 無線藍牙耳機之後,各家廠商相繼推出自家的無線藍牙耳機,Samsung、Sony 等手機大廠也在之後的幾年之內推出了自家的耳機,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價格殺手--小米也加入了這場戰局。

在中國那邊,小米推出的無線藍牙耳機的產品線比較複雜,但是在台灣,目前小米只有引進兩款,分別是:小米藍牙耳機 Air 和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小米藍牙耳機 Air 是小米致敬 Apple 的傑作,整體白色的機身,以及的長條型外觀,很難說服我說那不是致敬 Apple 的設計。

圖片來源:小米藍牙耳機 Air 商品頁面。

如果有點進去看價格的話,會發現這藍牙耳機的價格要 1995 元,差不多是 Apple AirPods 價格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左右,顯然不是只要 545 元的主角,今天的主角是:

台幣 545 元的真無線藍牙耳機替代方案--「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外型設計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有別於 Air 的長條型設計,Airdots 以精巧、圓形的外型吸引眾人的目光,比起 Air 的仿 Apple 設計,個人比較偏好 Airdots 的外型設計,沒有多餘的長條物,Airdots 的一切都濃縮在那圓潤小巧之內。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外觀。

整機以霧面的塑膠作為主要材質。雖然是塑膠材質,但並沒有呈現廉價的感覺,而是超出 545 元價位的質感,可以看出小米這家企業在低價位的產品上的設計功力。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上方的大片橢圓是整機上唯一的實體按鍵,左右耳機上方都有,按一下可以操控手機接聽/掛斷電話以及播放/停止音樂,也可以呼叫手機助理,連續按兩下,在 Android 上可以呼叫 Google Assistant,在 iPhone 上可以呼叫 Siri 語音助理。在可以呼叫語音助理這個功能上,可以說是超出我對 545 元的耳機的想像,不用壓著荷包買 Apple Airpods 也可以呼叫 Siri!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上的小白燈,代表處於藍牙連線中的狀態。

上面也有隱藏的提示燈,如果沒有亮,不會發現那裏有個小燈,將燈隱藏於霧面塑膠外殼之下,又顯得更加簡約有型。當耳機份入充電和充電時,提示燈會亮紅燈,在與手機藍牙連接時,會閃爍白燈,連接上後會自動熄滅,以節省電力。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背面。

藍牙耳機背後,也就是橢圓形按鍵的另一面,是耳機的金屬接點,可以連接耳機盒充電。小米也很貼心地,在這面加上 L、R 的標誌,讓初次使用無線藍牙耳機的朋友們,可以很輕易地將耳機放到對的耳朵上面。雖然這聽起來很像廢話,但是初次使用藍牙耳機的人真的滿容易戴錯邊,且經常不自覺 XD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耳機盒。

平時不用耳機的時候,可以將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收在專屬的耳機盒中。耳機盒除了供收納外,也可以幫放在裡面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充電,透過上面的金屬連接接點,讓 Airdots 的電池續航力又大幅提升!

耳機盒與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本體採同樣的霧面塑膠設計,搭配亮面的小米 Logo,如萬綠叢中一點紅,有畫龍點睛之效。耳機盒開口處也設計凹槽,方便使用者開啟耳機盒。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耳機盒背面以及底部。

耳機盒背面只有 micro USB 充電孔以及耳機盒上蓋的轉軸。而底面是一些規格參數以及檢驗標章。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耳機盒內部。

耳機盒內的凹槽處以亮面塑膠與整機的霧面設計做區隔,凹槽處有金屬接點,可以與耳機本體背部的接頭相接。耳機放入耳機盒時有磁吸的力量,可以協助耳機順利放入耳機盒中。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配戴的實際狀況。

從耳機盒中取出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可以很順手地將耳機放入耳道中,不像他牌的耳機,有些他牌的耳機需要旋轉一下耳機才能放入耳朵中,這是小米在設計 Airdots 的時候如果沒有特別提出就比較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貼心設計。以筆者的耳朵形狀而言,這個大小放入我的耳朵中剛剛好,從側面看,耳機是以近水平的方式放入,可以整個放入耳朵中,沒有多餘的突出部位,非常不起眼,很喜歡!上課時甚至可以偷聽音樂不被老師發現(誤!

文章看到這裡的妳/你,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點下方的 Likecoin 五下

謝謝妳/你支持創作者!

https://button.like.co/b04602009

可以點選【我的推薦連結】創辦一個 Likecoin 的帳號,你也可以因此獲得 8 個 Likecoin!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功能

以下以列點的方式說明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的功能:

  • 5.0 的藍芽版本:連線更加穩定、更省電,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也支援自動斷線與自動連線的功能,只要把耳機放入耳機盒中,便會自動斷線開始充電,之後再把耳機拿出來,就會自動與耳機連線,非常方便(前提是手機的藍牙要一直開著)
  • 4.1g 輕:戴上耳朵無負擔,搭配三種大小的耳塞,一定有最適合自己的。即便是加上耳機盒的重量,也非常輕巧,放入背包中不會感受到它的負擔
  • 4 小時的續行:搭配耳機盒,可達 12 小時的使用時間,不用太常充電,以我的使用情形來看,差不多一星期充個 2~3 次即可。耳機放入耳機盒後充電可以同時充耳機盒與耳機
  • 7.2 mm 的耳機單體:低頻有力,中高頻普通,聲音偏濁,不夠清晰透徹,音質來說,比 iPhone 隨機付的 EarPods 稍差,不過畢竟是賣藍牙無線不是賣聲音,聲音品質就不需要太講究了,以這個價位有聲音出來就很滿意了
  • 【注意】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一次只能與一台電子設備配對,也就是說如果跟手機藍牙配對了,就不能與其他設備連接,沒有像 Apple Airpods 那種可以隨著使用者使用不同的設備而連接不同設備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連同耳機盒可以很輕便地放入背包中。

推薦購買嗎?

以 545 元的價格來說,非常建議各位購買,尤其是那些從沒體驗過「真無線藍牙」耳機的朋友們來說,非常推薦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可以用低廉的價格體驗到與 Apple Airpods 類似功能的東西!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到手已經差不多約一星期的時間,目前也沒出現過連接問題或只有單邊有聲音等問題,所以,想要入手一付藍芽耳機的妳/你,可以準備衝了!

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在官網上的缺貨情形。

截至 2019/8/31 為止,小米藍牙耳機 Airdots 在官網上還是顯示缺貨、等待到貨通知,可見這個商品多麼搶手!我手上這付耳機是在小米之家購買的,小米之家實體店面會不定期限量發售(可以注意小米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如果看到販售的通知,當天記得提早半小時去排隊哦!之後應該會愈來愈少人排隊也愈來愈容易買到了!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寫在半年後的 Surface Go 使用心得

Photo by Ashkan Forouzani 🇮🇷 on Unsplash

為甚麼要從 Apple 跳槽到 Surface?

Surface 這個品牌在台灣似乎還不太普及,有次在打工的地方拿出我的 Surface Go 的時候,身旁的其他人還露出一臉驚嚇,以為是 Apple 出的二合一平板,居然可以跑 Windows!也因為這個關係,加上自己已經有 Surface Go 這台筆電將近半年多一點的時間,還有自己對 Surface 的喜愛,所以希望分享我自己的使用經驗,讓大家之後在挑選輕量型筆電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

第一次看到 Surface 是 2017 年左右,當時手邊已經有一台 Macbook Air 2015 early,但是發現有時在上工程科目的時候,用電腦鍵盤打公式還是比手寫麻煩不少,想要尋覓一台有手寫筆功能的電子產品,當時 Apple 的 iPad Pro 只有 12.9 吋的那台,體積太大過於笨重的產品完全吸引不了我,所以轉向 Windows 陣營的筆電或平板。那時正好 Microsoft 老大哥自己出的硬體--Surface Pro 3--正打出知名度,便把 Surface 系列納入我的選擇之中。看著 Surface Pro 3 的廣告,幻想著自己可以有一隻宛如書寫在紙上手感的手寫筆,可以將自己的知識內容完全數位化、有大約 9 小時續航力(輕便出門不用充電器!)、重量約 1 公斤左右、加上又可以有平板功能,等於是一台超多功能的產品,似乎又可以幫助我提昇自己的生產力,整個 CP 值超高!

但後來網上查得到 Surface Pro 3 的問題我都有遇到:手寫筆有時候會斷斷續續、電腦續航力不如官網說的那麼漂亮,再加上與我的 Macbook Air 功能重複性過高,所以用了大約半年左右就把我的第一台 Surface 賣掉。

事隔兩年,Microsoft 出了一台史上最便宜的 Surface(兩年前的幻想又默默浮現了 XD),又加上因為升了研究所需要的軟體只能於 Windows 作業系統上運行(其實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便把陪了我三年的 Macbook Air 賣了,Surface 又納入了我的考量中,便趁著新光三越的周年慶購入了我現在身邊的好夥伴--Surface Go(8GB Ram 版本)。


Surface 的沿革

Surface 出道的時間滿早的,在 2012 年的時後發布了第一代的 Surface,並且跟著主打觸控跟平板生態的 Windows 8 一起推出,當時的分離式設計(平板+鍵盤)真的非常震撼市場!

但是當時還是遭受到不少批評,譬如說 Windows 的平板生態不如 Apple 或 Google 家完整、再到平板的外型有點厚重(這點直到 Surface Pro 3 才改善)、續行不如 Apple 的 iPad、再到主打的支架設計有段數限制等,所以有點叫好不叫座的感覺。直到 2016 年推出了 Surface Pro 3,也就是我只用半年的 Surface,才把上述的問題改善一些,變成無段式的支架、厚度也只有 9mm,整體變大、但重量下降,但問題還是不少。

從今天看來,Surface 雖然知名度還是不如 Apple iPad 的分離式平板,但是已經很成功了!不僅與 Windows 10 的服務生態結合的很完整,也將手寫筆的功能更進一步進化了!更在 2018 年的時候推出大家以為不會再更新的小 Surface 系列(上一代是 Surface 3),讓我們來看看這新一代的小 Surface--Surface Go 有哪些優缺點吧!


先來看看 Surface Go 的廣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Z_J3l_0z4

看完廣告就可以知道 Surface Go 主打與 Surface 同等的功能,例如說:分離式鍵盤、無段式支架(超重要!)、支援手寫、支援完整的 Windows 的功能,但價格不到 Surface Pro 的一半,像我這種窮學生都買得起 Surface 外型這麼精緻的筆電(外型超重要)!


Surface Go 的外型設計

自從 Surface Pro 3 起,Microsoft 就已經把他們家的二合一筆電的設計定了調--簡約俐落的外型是 Surface 絕不妥協的底線

外型沒有過多的起伏,從正面看就是一個偏正方形的長方形,整機為帶有輕微磨砂風格的鋁鎂合金材料,雖不比 Apple 的光亮,但低調的金屬光澤也是質感不凡。

該是平面的地方就是平面,所以螢幕採用一整塊玻璃覆蓋螢幕以及邊框(不像有些品牌的筆電的邊框跟螢幕不在同個平面,有點斷層)。

無段式支架(kickstand)上的 Microsoft 商標用四塊正方形的鏡面取代,沒有印上大大的 Surface 與 Microsoft 字樣依然有很好的品牌辨識度,並且維持一貫簡約的風格。

Surface Go 的正面拍攝。

正面的邊框上方有 Windows Hello 的攝影機,與 Surface Pro 系列同級,利用紅外光與相機進行人臉辨識,開機後看 Surface 一眼就自動登入了,很方便,且速度很快。

螢幕兩側有兩條小凹槽,是雙喇叭,水準絕對是筆電的前段班,畢竟是 Microsoft 的親孩子啊。

Surface Go 的側邊。右側是所有插孔的集結處,左側則保留乾淨的區域,供 Surface Pen 放置。

側邊的俐落切邊,讓 Surface Go 的外型帶點 Apple 的圓潤風格,但又不失 Microsoft 的工程師風格。

Surface Go 的左側邊,也藏有 Microsoft 的小貼心,把所有開口都移到右側,左側的平滑表面留給 Surface 的好幫手--Surface Pen,讓手寫筆可以安穩的吸附在左側,不用另外幫筆準備另外一個家。

Surface Go 的外接插孔排列。最右側的凹槽方便使用者將 kickstand 立起。

側邊下方的凹槽設計讓手可以輕鬆的把 Surface 立起來,不用大費周章,甚至單手也立得起來。

Kickstand 背後隱藏的 microSD 插槽,可補足 Surface Go 空間可能不足的問題。

無段式支架背後也藏有秘密,那就是隱藏的 microSD 插槽,可以隨時用自己的 microSD 電腦容量,非常佛心。

最上方的電源鍵與音量鍵方便平板模式時使用,看影片可以用實體按鍵調整音量,一如平板的體驗。


Surface Go 的功能

先列點簡介一下 Surface Go 的基本規格:

  • 處理器:Intel Pentium 黃金級處理器 4415Y
  • 記憶體:8GB RAM
  • 硬 碟:128GB SSD
  • 顯示器:10.1吋 (1800×1200)PixelSense 觸控螢幕
  • 隨機附贈:磁吸式充電器(鍵盤與手寫筆要另外購買)
  • 厚度:8.3mm(超薄機身)
  • 重 量:單機身 522 g(輕量筆電)
  • 作業系統:Windows 10(不是閹割版的 Windows)

Surface Go 其實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我購買的【8GB+128GB SSD】的版本;另外一個式【4GB+64GB emmc】的版本。因為對我來說是主要的工作機,所以當然是選擇【8GB+128GB SSD】的版本,不然用 emmc 的版本會慢到抓狂吧!除非你是為了當平板用,不然完全不建議買【4GB+64GB emmc】的版本。

另外可以注意到的一點是,Surface Go 的螢幕比例是 3:2,不是常見的 16:9,雖然螢幕大小只有 10.1 吋,但是因為比例比較接近正方形的關係,所以螢幕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小,只要一段時間就可以習慣。螢幕的解析度為 1800×1200,像素數量不到 Full HD 的 1920×1080 那麼多,但 Surface Go 的屏幕並不差,來到 217 ppi,在 10.1 吋 3:2 的屏幕下,可以獲得很好的視覺觀感。相信 Microsoft 的 PixelSense 的認證吧!屏幕素質表現很優秀!而且也因為解析度沒有像 Surface Pro 系列那麼高,所以整體的能耗表現也比 Surface Pro 系列好很多(官方宣稱可以連續撥放影片高達 9 小時)。

充電器的部分,Surface Go 也維持一貫良好的傳統,用 Surface Connect 作為充電孔,並搭配磁吸式的設計,所以無論是要充電時吸附上去、或者是充電線不小心被別人絆到,都不用太擔心會出甚麼太大的問題(Apple 新出的 Macbook 就把磁吸式充電口拔掉了,但磁吸式的充電口真的很實用)。

性能方面,採用的是 Intel Pentium 黃金級處理器 4415Y,是 Intel 在 2017 年第二季推出的處理器,簡言之就是一顆入門的處理器。但是已經到 2017 年了,不用擔心容易卡頓的問題,頂多就是執行起來比別人慢了一些而已。自己使用 Chrome 瀏覽網頁的經驗,跟我上一台 Macbook Air 2015 early 比起來,在載入網頁的時候會比較慢一些,但等網頁跑完瀏覽網頁的時候,不會有卡頓的情形發生。文書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使用起來也非常順暢。我甚至也拿這台筆電來寫 Matlab 程式語言(大約 300 行左右的程式碼),使用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如果擔心這顆處理器是不是會出問題的朋友們大可不必擔心,只要沒有遊戲需求、或是跑 3D 模型的話都毫無壓力!也因為是購買 SSD 固態硬碟版本的關係,在讀取檔案方面也很順暢!


需要搭配配件嗎?

如果你跟我一樣很重視外型與整體一體性的話,那非常建議購買 Surface 的周邊,但是價格都不便宜,所以還是依照自己的需求為主吧!但如果整套搭起來的話,是非常有格調的一款筆電組合。

  • 鍵盤:白金鍵盤(使用 Alcantara 的舒服材質)4490 元;一般鍵盤(黑色)3490 元
  • Surface Pen:3490 元
  • 設計師滑鼠(藍芽):1090 元

Surface Go 專屬的鍵盤與 Surface Pro 的鍵盤除了尺寸之外幾乎是同等級的產品,雖然小了一號,但是打起字來非常舒適,遠比我之前的 Macbook Air 好很多!鍵盤回饋快速且清楚、聲音清脆,是我用到目前最喜歡的鍵盤,平時可以作為保護套,保護 Surface Go 的全玻璃螢幕。如果半夜關燈用電腦的習慣,Surface 的外接式鍵盤也有提供四段式的鍵盤背光,沒有因為是外接式鍵盤就忽略掉這項功能。

手寫筆的話,如果有手寫需求再購買就好。原廠的手寫筆與 Windows 的系統搭配較好,可以一鍵呼叫出 Onenote、Windows Ink 等方便的功能,且可以作為簡報撥放用的簡報筆。

在滑鼠購買的建議上,因為 Surface Go 的外接口只有 Type-C 一個,所以滑鼠建議還是購買藍芽滑鼠,不要購買無線滑鼠,因為這樣就必須隨身攜帶擴展插槽。

周年慶、或者網路上有時候會直接販賣整組,如果遇到的話,千萬不要錯過,比起一個一個配件購買,整組買起來非常划算!


手寫功能好用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 Microsoft 自己推出的 Surface Pen 廣告:

我在 Windows 上用過的有手寫軟體的功能不多,只有 Onenote 和 Microsoft Edge 而已,可能現在的 Windows 的手寫筆生態還沒有發展得很完善,或者是大部分都是專業使用者軟體,一般的市井小民接觸不到。Onenote 比較少在用,因為沒有從零開始做筆記的習慣,比較常用手寫筆的場合是在加註 pdf 檔案的時候,搭配內建的 Edge 瀏覽器寫起來非常流暢,沒有網路上說的不防手觸、寫起來像毛毛蟲等問題。以下的圖片可以供作參考。原本以為在使用手寫筆的時候會非常耗電,但使用下來發覺雖然有比平常耗電一點,但也不至於需要擔心寫到一半電腦沒電的問題,可以放心專心寫字畫圖。

我覺得 Surface Pen 廣告中出現的手寫情形還滿真實的,我自己的課堂筆記可以供作參考。

計量經濟學上課的手寫筆跡,可以發現已經沒有我在 Surface Pro 3 時遇到會斷水的問題。

文章看到這裡的妳/你,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點下方的 Likecoin 五下

謝謝妳/你支持創作者!

https://button.like.co/b04602009

可以點選【我的推薦連結】創辦一個 Likecoin 的帳號,你也可以因此獲得 8 個 Likecoin!


只有一個 Type-C 怎麼辦?

有些人會擔心電腦的擴充性不夠而把 Surface 系列排除考量,但我認為,與其電腦上綁死一堆平常用不太到的接頭(有些筆電現在甚至還有放 CD 的地方)、徒增電腦重量,倒不如給我少一點接口,但是強大的接口--Type-C 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覺得今天可能會用得到、出門時記得帶轉接頭,一個大約一兩百公克的轉接頭就可以發揮發揮更多功能、而且讓電腦只剩不到 1 公斤的重量。比起「多功能」,「彈性」是更好的優勢

我是買 ADAM 家的 Type-C 轉接頭,可以轉接到 HDMI、USB A 兩個、網路線、Type-C、SD 卡槽,平常放在家裡與桌上螢幕的 HDMI 連接著,如果預期今天會用到隨身碟或是需要傳相機照片到電腦,出門的時候檢查一下、記得帶就沒問題。這就是一般厚重電腦沒有的「彈性」,有時即便根本用不到 VGA 接口、CD Player,但是還是要一直揹著它、不能拔下來。

可以參考一下 ADAM 推出的 Type-C 轉接頭--Hub A01--的宣傳影片。

Adam Hub A01 配上我的 Surface Go。

https://yuyen.pse.is/J3BAW


半年來的體驗總結

作為我第二台 Surface,總體來說比 Surface Pro 3 的體驗好上很多,我可以不用太擔心耗電問題、可以專注於學習、生產內容上,也可以讓我體驗到強大的 Type-C 接口(目前只有 Surface Go 有 Type-C),插上擴展插槽後,可以連接鍵盤、用 HDMI 接口外接一個 2K 螢幕在家使用、也可以將相機的 SD 卡傳輸到電腦上,整套 Surface 組合,再加上一個不必隨時帶出門、但只要帶出門就非常強大的擴展插槽後,就是最強的、可依需求彈性調整的「隨身行動力」。

Microsoft 從最早的 Surface Pro 系列,慢慢推出其他 Surface 系列產品,逐漸完善 Surface 系列的產品線,從電競規格的 Surface Book 到最入門的 Surface Go 都已備齊,期待 Microsoft 可以將它最自豪的 Windows 10 生態也補齊,像 Apple 看齊,讓用戶除了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硬體設備外,也可以體驗到更完整的 Windows 服務。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上的內容,可以拍個手(Claps),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給更多朋友。

看更多 3C 產品的使用心得:

https://yuyen.pse.is/J3B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