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 X 杯具 X 改變:青瓢的循環經濟

CircuPlus 是一個致力於利用資通訊科技推廣循環經濟的新創團隊。
每隔兩周的周三晚上 CircuPlus 都會在 Impact Hub Taipei 舉辦循環經濟沙龍,每次都會邀請不同領域的講者跟我們分享循環經濟在各領域的應用與實踐,希望循環經濟的思考模式能與生活更加緊密,邀請大家一起共創永續的社會!

筆者於 2019/7/17(三)晚上參加 CircuPlus 舉辦的《循環經濟系列性沙龍 #006:環保 X 杯具 X 改變》,邀請到台灣目前最具規模的環保杯租賃新創團隊--青瓢的共同創辦人林志龍,分享青瓢團隊的創業契機、中間遇到怎樣的困難、以及我個人最關心的--青瓢的商業模式(以及其轉變)。

https://www.facebook.com/NTUClimateAction/posts/2451104658453604?__tn__=-R

開創青瓢的契機

每個人都有開啟某段特別經歷的契機。

對我而言,大學的最後一個暑假學 Python 是我決定認真經營 Medium 的契機;而對林志龍而言,《不願面對的真相》是他開始關注環境議題的一個轉捩點。也因為那樣的契機,引領著他參加了 COP21 的邊會,聽到法國的租借杯系統 Eco Cup,也讓他想在台灣引進一套類似的租借系統。

2016 年 4 月,林志龍與其他共同創辦人成立的青瓢團隊,致力於活動中引進可重複利用的環保杯,如:學校的園遊會、路跑活動等,提供配送、清洗、回收(逆物流)的服務。

Photo by inma · lesielle on Unsplash

青瓢的循環經濟

用一句話形容青瓢,林志龍是這樣說的:

「就是新創環保杯租賃系統」。

恩,簡單來說就是這樣。利用他們提供的租借型非一次性容器,取代口渴時路邊買的珍珠奶茶的免洗容器、也取代路跑活動上的塑膠礦泉水瓶,並經由與他們配合的清洗廠商,將用過的租借容器經過標準程序清洗過後,再次回到人們的手中。


青瓢的循環經濟從較大的尺度來看,就是「環保」、「友善環境不製造垃圾」;但從較小、較微觀的尺度來看,就是「有效的資源配置」,將對的資源放在對的地方,就能發揮它的價值。以青瓢使用的塑膠杯為例,當塑膠已經變成環境殺手的代名詞時,為何青瓢仍然要選用塑膠作為循環杯的材料?拿塑膠杯與紙杯比,一來塑膠杯的可重複利用性比紙杯高很多,二來從生產紙袋與塑膠袋造成的污染來看,紙袋比塑膠袋的碳排放量高 7 倍、空氣汙染多 5 倍、水汙染有 50 倍之多。

根據日本「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可重複使用的環保塑膠杯』與『一次性紙杯』,從生產、使用、運輸和廢棄等全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發現只要重複使用環保塑膠杯 6.3 次以上,就在能源消耗、用水、溫室氣體排放及廢棄物產生上,達到環保的效果。
-- CircuPlus 循環筆記 #006

當塑膠原料製成一次性餐具時,就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材料,然而當塑膠今天作為循環杯的材料的時候,就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這也就是所謂「有效的資源配置」,沒有沒有價值的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


循環經濟一詞又可以拆解為「循環」一詞與「經濟」一詞。

對於青瓢的創辦人來說,「循環」除了指「塑膠杯重複使用」的循環外,也有「再製造」的循環的意思。

「從搖籃到搖籃」一書強調兩種不同的「再製造循環」概念,分別為「工業循環」與「生物循環」。兩個循環應該要獨立、各自分開,不要互相干擾:在工業循環內的物質就不要外流到自然環境中有很高的機率會污染環境;而生物循環內的物質就讓它像樹葉一樣,回到土壤中變成大樹持續生長的養分,樹葉更加茂密,又有更多的養分,如此生生不息。塑膠就是工業循環當中的原料,而由樹葉製成的純紙(不添加其他螢光劑等)也是生物循環的例子。

林志龍特別在這場沙龍中提到,「紙杯」不是單純的生物循環,紙杯除了紙之外,會在內層塗上一層塑膠淋膜,是工業與生物的「怪誕複合物」,不符合《從搖籃到搖籃》中的工業與生物循環分離的概念。

目前已經商轉、較成熟的塑膠回收再製造技術是「機械回收」,也就是將單一種類的塑膠製造成再生塑膠粒,而塑膠粒可以製成新產品,如運動球衣等。而這個問題在於,雖然符合工業循環的概念,但是回收製成的塑膠粒在品質以及強度上都不如原先的塑膠,也就是所謂的「降級回收(Down-Cycle)」。青瓢使用的塑膠環保杯在回收再製造的過程中,當然也沒有辦法逃脫降級循環的宿命。

而「經濟」一詞,對於青瓢而言,就是「可運行的商業模式」。

起初,他們在臺灣好基金會舉辦的培力活動的成果發表會上提出這樣的構想時,立刻評審被打槍,因為對於活動主辦方來說,他們要花比免洗餐具高 5~10 倍的價格購買整套環保杯租用服務,成本一下飆漲,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對青瓢團隊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青瓢一開始設定的商業模式是向活動主辦方收取服務的費用,而向參與活動的消費者收取押金,當他們使用完畢歸還後,會全額退還。押金的價格應該設定多少才會讓消費者願意捨棄便利的免洗餐具特地跑到青瓢的攤位跟他們借循環杯使用?除了上述的考量外,也要考量到塑膠杯的製造成本、物流以及清洗的費用、杯子折舊的成本,以及消費者直接拿走的可能性,押金定價策略至少要讓青瓢不虧錢。

這樣的方式讓青瓢吃了一些苦頭。某次由康樂雜誌主辦的樂活節--一個客群理應比較注重環保與健康的萬人活動上,青瓢實際上只借出了 200 個左右的杯子。這讓青瓢體認到,要讓消費者特地跑到青瓢的攤位借杯子、再歸還,而攤商仍然有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活動中,是違反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的。這樣的體認也促使青瓢逐漸調整的他們的服務模式。青瓢要給消費者新的體驗。

不讓使用者感受到改變的改變。

青瓢的改變

1. 與食物一起收費:青瓢的環保杯服務直接導入攤商,在消費者向攤商購買飲料的同時,就能夠同時借到環保杯,而向消費者收取的價格除了飲料本身的價格外,也包含環保杯的押金。攤商也可以是環保杯的歸還站。

2. 直接替代:環保杯不再是免洗餐具之外的另外一個選項,而是唯一一個選項。在活動中導入循環杯系統的活動中,最好就能直接禁止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青瓢的改變讓使用者能夠維持以前的使用習慣,不用大費周章地跑去租借跑回來歸還,讓愈來愈多人能接觸到環保杯,並且能提高環保杯的使用率。

青瓢團隊鎖定的客群從來就不是那些不鏽鋼吸管、環保餐盒帶好帶滿,那些環保全套裝的人,而是那些稍微聽過一點環境新聞、稍微有一點感覺的人,青瓢希望那樣的人在接觸到青瓢之後,願意使用他們的服務,為環境做出一點小小的改變。

文章看到這裡的妳/你,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助,可以幫我點下方的 Likecoin 五下

謝謝妳/你支持創作者!

https://button.like.co/b04602009

可以點選【我的推薦連結】創辦一個 Likecoin 的帳號,你也可以因此獲得 8 個 Likecoin!

From 0 to 1

起初,青瓢的共同創辦人注意到只有 30% 的人願意自備水壺並用水壺裝水,然而這些人願意使用自備的水壺去裝飲料的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於是他們便發覺了循環杯的需求性。

起心動念總是遠大的。想要串聯全台灣、全城市的飲料商家使用循環杯的服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規模太大,實際執行起來難度高。青瓢團隊便先將目光收斂,先從活動開始,舉凡市集、路跑、園遊會和音樂季等活動,都是青瓢的服務範圍。從 2016 年 10 月,青瓢接到了第一筆活動,到目前為止已經導入超過 350 場活動,甚至包括柯文哲 2018 年底的造勢晚會、2019 年的台北 101 垂直馬拉松、民生國中園遊會、臺灣好基金會園遊會等。透過青瓢的環保杯循環服務,至今已經替代超過 250,000 個免洗杯。近期則於小琉球推動共享飲料杯的計畫,串聯小琉球上的飲料商家,大型的連鎖飲料店也加入其中。城市、國家的規模太大目前還無法運行,那一個小島的規模總可以試試看吧!

青瓢目前對於接活動的案子已經瞭若指掌,並且有辦法到達一定的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未來會逐漸擴展規模,而小琉球的計畫也是他們的嘗試之一。除了持續嘗試更大的規模以外,青瓢也持續向消費者輸出新的價值。

前面提到,使用青瓢提供的服務費用比免洗餐具貴大約 5~10 倍之多,而青瓢如何面對價格上以及使用習慣上的挑戰?

輸出新價值

如果換個念頭,從免洗餐具的角度出發,就可以思考一下,不是環保杯太貴,而是免洗餐具太便宜了。免洗餐具的價格只包含製造成本,用完後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完全不包含在價格中,如果將外部成本納入考量,免洗餐具的價格仍然那麼便宜嗎?青瓢邀請大家一起思考看看。

另外,如果青瓢的服務能夠提供給使用者新的價值與新的體驗,是使用者在日常生活無法體驗到的新奇經驗,那對於使用者而言,他們也會比較願意使用青瓢的服務,也會比較願意掏出錢來。想像一個親子共遊的園遊會,如果在這樣的園遊會出現了環保杯的租借服務、配合適當的環境教育內容,家長可以藉由這樣的場合給孩子一個機會教育,教育孩子環保的重要性、地球目前遭遇到的威脅等等,那這樣的租借系統就不單純只是硬體服務而已。

轉嫁至消費者

目前青瓢接觸到較多的活動案子都是主辦單位負責吸收整體的服務費用,而青瓢也逐漸想要將費用轉移至消費者身上,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費者用了青瓢的杯子,付使用費(不是押金!)再理所當然不過了。看到這邊地一個可能會想,真的有人願意付錢租用嗎?青瓢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他們提供的服務價值超過租借的費用,就會有人願意買單,上面親子共遊園遊會的例子也可以解釋這樣的情況有可能,而青瓢目前也在試著提高服務能提供的價值。

結語

在 Q&A 的時候,投影片上寫了那麼一段話,我想很適合作為這篇文章的結語。

你們做了那麼多以前我們只能想但沒勇氣和條件做的事,而且是對社會及環境都有幫助的事。
所以,我是要謝謝你們,而不是你謝我們!
我知道這條路不容易,所以不敢說些加油甚麼的,盡把你們往火坑裡推。
-- 不具名的環保 NGO 前輩

活動當天 Q&A 時照片,投影片上是環境領域的前輩給青瓢團隊的一些話。

CircuPlus 至目前為止舉辦過的沙龍大約已經有七場左右,而我大約參加過三場。

青瓢這場是唯一一場我在報名前就決定要把當天的聽講內容彙整成一篇文章,無論是訓練自己的文字組織能力也好,或者是訓練自己讓聽演講不再只是一場左耳進右耳出的活動也好,都促使我在活動結束的一個月內完成了這篇文章並刊登於 Medium 上面!

如果有人想更了解青瓢這家社會企業(有這種人嗎?),希望我的文章能讓幫助你了解,說不定能從青瓢的經驗中迸出其他新靈感!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 1~10 個掌聲(Claps)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到社群媒體給更多的朋友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發表留言